随着家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鸡疫病的种类逐年增多,其发病也呈现严重性、复杂性变化,导致免疫种类及免疫次数的不断增加;,鸡群在免疫过程中发生各种副反应情况日趋严重,轻者影响采食和生长发育,重者诱发疾病。免疫副反应在给养鸡业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正常的蛋鸡场防疫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及负面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控显得十分重要。 一、引起蛋鸡免疫反应的原因与表现 1、疫苗质量 疫苗质量是引起各种免疫反应的重要因素,疫苗中的抗原本身就是致敏物质,可造成机体产生一定的反应。疫苗中佐剂、保护剂、培养物是致敏原,不同致敏原对机体刺激的强弱决定了机体反应大小。实践中经常发现不同生产商生产的同种疫苗,免疫副反应大小差异很大。如传染性喉气管炎(ILT)疫苗,一些厂家的产品免疫后鸡的结膜炎反应很严重,有的甚至失明;而有些产品反应相对较轻。一般活疫苗正常免疫后常见的应激反应有甩头、流泪、打喷嚏、呼噜、咳嗽、精神不振、采食减少、拉绿色粪便等。常常引起免疫反应的有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传染性法氏囊疫苗、新城疫疫苗等。 2、疫苗毒力 疫苗毒力类型选择与鸡的日龄不符,根据鸡的日龄大小,必须选择合适毒力的疫苗,否则将会引起较为严重的免疫副反应,甚至导致鸡群发病。如60日龄以上的鸡方能使用鸡新城疫I系疫苗,如果鸡在过小日龄时接种新城疫I系疫苗,轻者引起鸡呼吸道病,重者激发鸡新城疫。ILT疫苗首免要求在35日龄以后接种,否则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结膜炎反应。 3、免疫间隔期 免疫间隔不够或免疫接种过于集中,免疫反应相互作用,导致鸡免疫副反应加大。如在做完新支二联疫苗后,鸡群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未能有效控制,直接接种ILT疫苗,会使免疫副反应程度加大。部分养殖户拿疫苗当作治疗药使用,使鸡群整体抗体水平参差不齐,非典型病毒病在鸡群中长期流行,特别是非典型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非典型性发病较为普遍,有时诱发大肠杆菌病和支原体病,使鸡群长时间零星死亡。 4、免疫剂量 疫苗剂量使用不当,造成免疫反应过大。个别养鸡场随意加大疫苗使用剂量,如将新城疫IV系苗加大到6倍量饮水;结果造成免疫鸡群呼吸道副反应严重,甚至诱发支原体病。 5、免疫时间 免疫时机不当,疫苗接种时鸡处于某种病理状态或某种疾病感染的潜伏阶段,很可能使该鸡群病理过程加重或诱发鸡群发病。产蛋高峰期接种疫苗后出现产蛋下降,这种现象最常见。抓鸡动作过于粗暴,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动作错误,很容易造成腹中卵黄脱落、破裂形成卵黄性腹膜炎等,造成损失 。 6、免疫操作 免疫器具被污染或免疫手法及操作错误,使鸡只感染或受伤。注射部位糜烂或大面积发炎坏死等属于细菌感染。注射油乳剂疫苗时注射部位太靠近头部或针头方向朝着头部时,常引起头部和睑部肿胀(一般注射后2天~5天出现)。将油苗注射到颈部肌肉内,可造成颈部肿胀、变粗。病鸡表现采食下降,闭眼缩颈,排黄绿色稀粪,逐渐消瘦,死亡。腿肌注射后容易损伤坐骨神经,严重的会出现瘫痪。胸部肌肉注射时,针头过长或注射过深,刺破肝脏或心脏导致内脏大出血,或在腿的内侧注射时刺破了大动脉血管而导致鸡的急性死亡。 7、其他方面 环境条件恶劣或饲养管理较差的鸡群导致的反应程度严重。空气污浊、气温较高等原因加重免疫反应。消毒不彻底或不注重消毒。温度控制不好,忽高忽低,通风不良,会加重疫苗接种副反应。 二、防控措施 1.制定科学严谨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应对疫苗的选择、运输、贮存、接种方法、接种前准备、接种后跟踪等具有明确的规定,做到有章可循,减少失误。 2.提高兽医防疫技术水平。兽医人员应做到疫病诊断准确,抗体检测程序化,加强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熟练掌握疫苗的接种时间、方法、部位、剂量等,尽可能减少因防疫人员免疫操作不规范造成的免疫副反应。 3.疫苗免疫前投喂抗应激和免疫促进剂。可在免疫前投喂黄芪多糖粉、VC、VE、速补维生素等药物。个别鸡群还需投喂抗生素控制支原体、大肠杆菌等感染。免疫前3天进行带鸡喷雾消毒,免疫24小时后带鸡喷雾消毒,减少疫苗散毒污染。 4.对已产生免疫副反应的鸡群及时治疗处理。防疫人员在接种疫苗后,要对被接种的鸡群进行观察,对有反应的鸡群应予以登记,加强对免疫反应情况的跟踪监测,对每次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剖析,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造成反应的因素,避免免疫反应范围扩大。 5.做好免疫前的准备工作。兽医人员在疫苗免疫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和认真调查蛋鸡的健康状况,对发病鸡群暂不进行免疫,待蛋鸡机体恢复正常后再进行免疫。 6.加强环境和饲养管理。改进饲养方式,逐步实行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完善饲养场所的防疫条件,改善蛋鸡生长环境,保持鸡舍通风和适宜的温度。调查结果表明:高温天气进行免疫接种明显比凉爽天气免疫反应大,因此,尽可能不在夏季高温天气进行免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