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喹诺酮类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百里饲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6/20 16:19:16  文章录入:百里饲牛  责任编辑:blsn

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化学合成的广谱抗菌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及支原体感染。但是随着此类药物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其耐药性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笔者组织本文主要从喹诺酮类药物抗菌机理、耐药机制、克服耐药性的方案、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研究等方面来对本类药物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对理化性质及抗菌机理的研究

  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有三代,第一代药物萘啶酸,第二代药物氟甲喹,而第三代吡哌酸即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是现在国内主要应用的喹诺酮类药物,广泛用于畜禽细菌与支原体的防治,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从人用转化而来,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等,另一类是动物专用的品种,如恩诺沙星、沙拉沙星、达诺沙星、麻波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大多数内服、注射均易吸收,体内分布广泛,给药后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大多数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高于血清浓度,也能渗入脑及乳汁,对治疗全身感染和深部感染均有效。化学性质上为酸碱两性化合物,难溶或微溶于水,在醋酸、盐酸、烟酸或氢氧化钠(钾)溶液中易熔。

  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机理独特,主要有两个,抑制DNA回旋酶及拓扑异构酶,从而抑制细菌DNA的合成。对大多数革兰阴性细菌,DNA回旋酶是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靶酶。此酶被抑制,则DNA不能卷紧,无法容纳在菌体内,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DNA复制,使细菌不能进行分裂,产生快速杀菌作用。细菌细胞(原核细胞)的 DNA呈裸露状态,因此药物易与细菌的DNA接触,呈现选择作用。而对于大多数革兰阳性细菌,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抑制细菌的拓扑异构酶,拓扑异构酶为解链酶,可在DNA复制时将缠绕的子代染色体释放。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正是其通过与DNA回旋酶或拓扑异构酶发生交互作用形成三元复合物,药物的这种作用诱导DNA和拓扑异构酶发生构型改变,从而导致这种酶对DNA不能发挥正常功能,最终导致DNA降解及菌体死亡。

  二、对耐药性机制的研究

  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细菌对喹诺酮类药耐药性产生较慢,但一旦产生则常持久不变。喹诺酮类药物之间存在交叉耐药性,与其他抗菌药之间交叉耐药性则不明显,但可与其他抗菌药存在多重耐药性于细菌体内。由于长期广泛应用和兽医临床的滥用,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现象已颇为严重,一些常见的病原菌(如大肠杆菌)的耐药率(可达50%~60%)非常高。因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不一样,选择性压力不同,导致其不同的耐药方式和耐药率,有时,细菌耐喹诺酮的出现还常预示着对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类等的耐药,即呈现多重耐药的特性。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