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具有抗病和促生长作用,对畜牧业起到保驾护航作用,但是大量使用或不科学使用也可以造成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对人类造成损害。如何科学使用抗生素,解决抗生素残留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许多同仁提出加强畜产品药残监测,本人认为这虽然重要,但只是解决药残的一个环节。要想彻底解决,必须从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考虑,结合中国实际,制定出一系列的配套办法。 一、当前养殖户抗生素用量增加的原因 1.疾病的增加 由于育种工作追求生长速度和产品产量,畜禽抗病能力下降。生产和疫病防治中长期添加药物,病原的抗药性加强。无序的大量使用疫苗,在免疫压力下病毒不断变异。便利的交通条件增加人类交往增加了病原的传播几率。规模化养殖不断发展,畜牧兽医技术社会化服务滞后,饲养密度增加,管理水平落后,疾病发生在所难免。据农业部1986—1990年对全国畜禽疫病进行普查表明,中国有动物疫病239种。1990年以后又增加多少病没人调查和统计,但通过一些资料报道可以了解到近15年增加了很多疾病,诸如鸡的J亚群淋巴白血病,猪的繁殖呼吸障碍综合征、圆环病毒病等等。这些免疫抑制病的发生又使混合感染发生率增加,加之管理不善,种鸡的垂直传播,病死畜禽和粪便处理不当造成的水平传播,使疾病变得复杂,加大了疾病控制难度。养殖户在生产中接种很多疫苗,一些疫苗还需要接种2—3次。生产实践中,虽然反复多次接种疫苗,有些病也没有达到理想的预防效果,疾病照常发生。 2.兽药经销商推波助澜 近几年来,兽药生产已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且发展很快。山东2000年兽药产值不足20亿元,2005年达到28.6亿元。自从兽药市场放开以后,兽药经营迅速发展。全国兽药经销点达76000多处。这么多的药厂和兽药经销商竞争相当激烈,为了扩大兽药销售量,经营策略花样翻新,一部分以技术推广会的形式到处宣传使用兽药,一部分以售后服务的旗号深入到养殖户,相当一部分打出一套“组合拳”,推出用药程序,在多少日龄用什么药,有病治病,无病预防,肉鸡一直到出栏,蛋鸡一直到淘汰,肥猪一直到出售,安排的井井有绪。养殖户只好按部就班。遇到用药后疾病没有得到控制的情况,临床兽医又会以耐药菌株的产生、管理不善等理由搪塞,并诱导进行复合用药。尤其是当前兽药多以复方为主,兽药使用中重复用药现象相当普遍。 3、养殖户技术水平低 中国并不缺少畜牧兽医专家,但是畜牧兽医专家真正从事养殖或者进入生产第一线的几乎没有,基本的格局是预防兽医专家研究和制造疫苗,临床兽医专家造药、卖药,畜牧专家饲养种畜(禽)或者生产饲料,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大学、中专生基本都做兽药、饲料、疫苗、种畜(禽)的销售工作,过去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部门因为经费紧张也开始从事经营活。从事养殖的基本是一些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学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至于畜群如何管理,疾病怎么控制了解很少。他们仅凭经验养殖,按专家的指导进行防疫和用药。养殖户不愿增加药费,但他们负担沉重,要承担着疾病的风险、市场的风险,虽然想降低药费,提高效益,当畜群发生疾病时无可奈何,只有到处投医,靠多用疫苗和药物来规避亏损,靠提高产量来提高效益,于是出现了用药多,乱用药,没有停药期的现状,导致药残超标在所难免。 二、减少抗生素使用,降低药残的重点 1.减少疾病的发生 要想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首先要减少疾病的发生。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引种、种畜(禽)的垂直传播、病死畜禽和粪便的传播、活疫苗的散毒、饲养管理不善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因素。疾病的控制和消灭仅凭养殖户是做不到的,国家应该严格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增加科技投入,实现科技创新,更新和制定一些新的检检疫标准。加强引种的检疫;抓好种畜禽场净化;制定病死畜禽和粪便的管理办法;进行一次动物疫病的调查,制定疫病的控制和消灭计划;要根据疫病情况,严格疫苗的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管理,防止疫苗散毒;要合理规划养殖用地,改革一家一户的饲养方式,推行养殖小区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