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的种类很多,在规模猪场也不例外,猪的某些传染病仍然是当前养猪业的大敌,而免疫接种是预防这些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为了搞好猪的免疫接种,现将危害严重的几种传染病的免疫程序简单介绍如下:
一 猪瘟
(一)病因和流行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各种年龄的猪只均可感染发病,是目前危害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之一。但由于过去长期弱毒疫苗的接种,绝大多数猪只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猪瘟抗体,所以猪瘟的发生和流行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如急性、亚急性的很少见,温和型的较多,流行速度也较缓慢,其症状也不够典型,流行范围较局限化等等
(二)诊断:
单凭临床症状诊断猪瘟有一定困难,常需要通过临床观察、流行病学调查、剖检以及实验室检验等进行综合判断才能确诊。
(三)预防的基本原则:
1、在引进种猪时要作好就地免疫,待产生免疫后再引入,引入后也要注意隔离观察。
2、加强饲养管理和定期消毒。
3、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1)在清净场可采取仔猪20日龄首免、60日龄二免。
母猪产仔后、断奶前接种;
后备猪配种前接种;
公猪每半年接种一次。
(2)在疫区或受威胁区,新生仔猪可采取乳前接种、60日龄二免。以后每半年一次。
总之,对猪瘟的预防和控制不能单靠免疫接种,应从多方面提高猪的群体免疫水平,清除亚临床感染和恶性循环,才能控制和消灭猪瘟。
二 猪肺疫
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俗称锁喉疯。特征是呈现出急性败血症的变化,咽喉部肿胀、呼吸困难和急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
(一)病原:本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用美兰或瑞氏染色呈明显的两极性着色。本菌的抵抗力很低,一般的化学消毒药在数分钟内均可将其杀死。
(二)流行:猪肺疫一般为散发,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仍以雨季发生较多,有时并可呈现地方性流行。长途运输、气侯剧变、营养不良是促使其发生的常见诱因。
(三)症状: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最急性的常表现为突然死亡,全身呈败血症变化,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呼吸困难、痉挛性干咳等症状。慢性的则多见于流行的后期,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和慢性胃肠炎。
(四)诊断:猪肺疫以中小猪发病较多,参考发病季节、临床表现:高热、咽喉部肿胀、呼吸困难以及剖检时的败血症变化和纤维素性肺炎即能确诊。必要时作细菌学检查。
(五)治疗:多用抗菌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六)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定期免疫接种。常用的菌苗有两种:
1、猪肺疫内蒙系弱毒菌苗:只能口服不能注射,大小猪均用30亿个活菌剂量拌在饲料中口服,免疫期为十个月。
2、猪肺疫EO—630弱毒菌苗,肌肉或皮下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六个月。
新生仔猪在60日龄时接种,成年猪春秋两季定期接种。
三 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以高烧、败血症、皮肤疹块等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一)病原: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对外界环境因素抵抗力很强,对热比较敏感。一般化学消毒药对猪丹毒杆菌均有较强的杀伤力,抗菌素中以青霉素最为敏感。
(二)症状和流行:本病主要发生于3—12个月龄的猪。流行初期,病猪常急性死亡,皮肤发绀。亚急性的出现疹块和高烧。慢性的可表现非化浓性关节炎。其流行季节多在雨季。
(三)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解剖变化一般可作出诊断,但细菌学检查则是诊断猪丹毒病的可靠方法。
(四)治疗:青霉素治疗有特效,其次是土霉素和四环素,磺胺类无效。
(五)预防:主要是自繁自养,搞好卫生消毒,加强检疫和预防接种。
接种程序: 仔猪60日龄时接种猪丹毒弱毒苗,剂量按标签说明。成年猪春秋两季注射。
四 仔猪付伤寒
仔猪付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侵害2—4月龄的仔猪,6月龄以上的猪较少发病。
(一)病原:病原可分为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和猪伤寒沙门氏杆菌。当病原菌处在猪的脏器内或粪便中时,对外界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抵抗力较强,对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
(二)流行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但以20日龄至4月龄的仔猪发病较多,特别是断奶前后的仔猪最易发生。
(三)症状: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多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常在不出现任何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病程稍长的则表现下痢,皮肤发绀、结膜炎等症状。慢性型的主要病变在盲肠和大结肠上,可见肠壁淋巴结肿胀、坏死和溃疡,表面被履有灰黄色麸皮样物质,肝脏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常见到针尖大或粟粒大灰白色的坏死灶,这是仔猪付伤寒的特征性病变。
(四)诊断:在一般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和剖检变化即可诊断,对有些急性病例诊断有困时,可采肝、脾病料作细菌学分离鉴定。
(五)防治措施:
治疗:对单纯仔猪付伤寒可用抗菌素如氯霉素、土霉素、新霉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改善环境,减少应激。作好预防接种:
给出生后30日龄以上的仔猪或断奶仔猪按规定剂量免疫接种仔猪付伤寒弱毒菌苗,免疫期为九个月。
五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以排黄色稀粪为主要症状的一种传染病。
(一)病原:为一定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
(二)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3日龄左右的乳猪,7日龄以上的乳猪发病较少。环境卫生不好的发病较多,即使卫生条件好的也可能发生,所以有人认为母猪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三)症状:最急性的可于出生后10多个小时突然死亡,多在生后2—3天拉黄色稀粪,很快脱水消瘦不食,最后衰竭死亡。剖检变化:主要变化为急性卡他性胃肠炎,以十二指肠粘膜变化最为严重,空肠和回肠次之,肠内容物呈黄色稀薄水样等。
(四)治疗:常用抗菌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治疗,但最好在用药前能作出药敏试验以选出最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五)预防:1、产房要彻底消毒。 2、母猪上产床前要洗澡刷拭。
3、母猪产前35-40天和15—20天两次注射仔猪大肠杆菌腹泄菌苗(三价苗)。
六 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又称为猪繁殖障碍病,各种类型的猪均可感染本病,但除了怀孕母猪以外,其他各类猪感染本病后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一)病原;为细小病毒科的猪细小病毒,对热、对消毒药和酸、碱的抵抗力均很强,可在被污染的猪舍内生存数月之久。
(二)流行特点: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病猪和带毒猪是传染源,一般经口、鼻和交配感染,胎儿也可经子宫内感染。多发生于春夏季或母猪产仔和交配后的一段时间。
(三)症状:仅怀孕母猪感染后有临床表现,以病毒对怀孕期母猪感染时间早晚的不同,可分别造成母猪产木乃伊、死胎、流产或弱仔等不同现象,产后母猪有的表现发情不正常或久配不孕等。 剖检:主要表现为母猪子宫内膜的炎症,胎儿有被溶解吸收现象,或充血、水肿、木乃伊坏死等病变。
(四)预防:
1、引进种猪要作好检疫和隔离观察。 2、疫区:可对后备猪在配种前30天和15天两次注射猪细小病毒灭活苗各5毫升。种公猪每半年注射一次灭活苗。
七 口蹄疫
口蹄疫是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接触性传染病,以蹄冠、口腔、乳房等处的皮肤或黏膜出现水泡或烂斑为特征,也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一)病原: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易变性的特点,目前已知道有七个不同的血清型,A型和O型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这些病毒对外界环境因素和化学消毒药抵抗力很强,对高温和酸碱的抵抗力较差。
(二)流行: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和秋季气侯较寒冷的时候多发,传染性极强,可直线和间接传播,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直接传染源,排泄物污染物及动物昆虫鸟类等则可造成间接传播,病毒随风引起的气源性传播在口蹄疫流行方面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症状:病初体温上升,相继在蹄冠、蹄踵、趾间、口腔、黏膜、乳房、鼻腔等处出现水泡和烂斑,母猪泌乳量下降,初生仔猪和哺乳仔猪发病后,常因急性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
(四)剖检;一般表现消瘦,口底、鼻腔、蹄部、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重症的猪可见有虎斑心、急性胃肠炎等,仔猪大多数呈现败血症的症状。
(五)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剖检及流行病学调查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必须结合实验室诊断。
(六)防制:少量发生时,须采用综合紧急防制措施,包括:扑杀和淘汰病猪、隔离、封锁、消毒、疫苗接种等。确有必要治疗时以加强饲养管理、预防并发感染为原则,有条件的还可用痊愈血清或全血进行治疗。
预防接种:用口蹄疫灭活油苗,按标签规定剂量在猪耳后皮下接种,免疫保护期可以达到六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