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鸡温疫病辨证举例
温病: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病是指一类疾病,而不是指某一个单独的疾病,因很多外感热病病种都具有这些特征)。
温疫: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大流行的一类疾病。(这类疾病在性质上亦有寒、热、湿、燥的不同,包括范围广泛)。
温病是一切温热性质外感热病的总称,它既包括了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温疫,也包括了传染性、流行性小及少数不传染的温病。
温病的源流,早在《内经》、《伤寒论》及《司牧安骥集》就有记载,但直至明、清代的一些中医家和中兽医家,才在吸取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对温病的病因、病理及辨证治法等做出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代表人物则是叶桂和吴塘。叶桂著有《外感温热篇》,首次明确提出“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吴塘著有《温病条辨》,他继承了叶桂的温病学说,提出了“三焦辨证”的辨证方法,说明温病自上而下,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现在临床上一般多采用“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辨治温病。
卫气营血辨证是用于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辩证方法。温热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性疾病的总称,其特点是初起即见热盛,病情发展迅速,容易化燥伤阴,甚至动血动风。
卫气营血辩证,既是温热病四类证候的概括,又代表了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深浅不同的四个阶段,用以说明其病情的轻重、病位深浅,各阶段的病理变化和疾病的传变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下面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辨证举例。
1.卫分证
证见:发热懒动,回头啄肛,羽毛蓬松,卧地头缩于胸前,大便呈白石灰水状粪便,鸡冠红色,呼吸气粗,剖检法氏囊肿大。
治法:辛凉解表。
方剂:热重咳轻者,方用银翘散;咳重热轻者,方用桑菊钦《温病条辨》。
方药:桑叶、菊花、杏仁、薄荷、连翘、桔梗、芦根、甘草。
2.气分证
证见:高热,口渴,卧地不动,羽毛蓬松,大便呈乳胶油状,鸡冠呈红紫色,剖检法氏囊可见中皱褶水肿,有黏性分泌物。
治法:清热生津。
方剂:白虎汤加减,《伤寒论》。
方药: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3.营、血分证
证见:高热不退,卧地不起,鸡冠紫黑色,剖检法氏囊呈红紫色。皱褶红紫色且出血。腿肌、胸肌对称性出血,内脏出血。
治法:清营透热、凉血散淤。
方剂:清营汤《温病条辨》与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运用
方药:清营汤由犀角、生地、玄参、竹叶、金银花、连翘、黄连、丹参、麦冬等组成;犀角地黄汤由犀角、生地、白芍、丹皮组成。
经验方:清解汤由黄连、黄芩、栀子、生石膏、生地、赤芍、丹皮、连翘、大黄组成。
二、中药防制禽病时应注意的问题
方剂的组成,既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也要根据病情的需要,在选取药物,择用炮制方法,酌定剂量,确定剂型、用法等方面,必须结合参考患禽体质、性别、年龄等予以灵活化裁,加减运用。所谓有成方,无成病,就是组方选药必须因病、因禽、因时、因地制宜。只有将严格的原则性和最大的灵活性在实践中统一起来,使方药与病证丝丝入扣,才能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注意药物的增减与替代
药物增减变化,是指在君药不变的前提下,加减方中其他药物,以适应病情变化的需要。这种变化,有的仅是加药,有的只是减药,而有的则是加减同时进行。
药物增减变化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主证不变,随兼夹证的不同而变化其组成。以桂枝汤为例,本方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塞干呕,苔薄白,脉浮缓等。若兼见咳喘者,可加厚朴、杏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若因误下伤阳,出现脉促、胸满者,可去芍药(桂枝去芍药汤);如果卫阳亦不足,又见微恶寒一症,则于上方再加附子(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此类变化临床常见,又称随证加减;
二是通过方剂组成的增减,改变了主要药物的配伍关系,致使其功用与主治不尽相同。例如,将麻黄汤中的桂枝换成石膏,就成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前者以麻黄为君药,与桂枝配伍以发汗散寒,治疗风寒表实证;后者以麻黄与石膏君臣相互共同发挥宣泄肺热作用,治疗肺热咳喘证。虽然二方仅一药之差,但由于各自的君药及其配伍关系不同,使辛温解表之方变为辛凉解表之剂。所以,临床在对成方中的药物进行增损时,应当很好地把握方中各药的配伍关系。
(二)注意药量的增减与用药量
药量增减变化,是指方剂中组成药物不变,仅增减其药物用量。由于每味药物剂量的轻重与其药力大小、作用强弱密切相关。因此,增减药量,往往能改变方中各药的主次地位、配伍关系乃至功用与主治。
如麻杏石甘汤治鸡的咳喘证(麻黄、生石膏、杏仁、甘草)。在临床应用中,常根据肺热和表郁的轻重,调整石膏与麻黄的配伍,比如,肺中热甚,汗大出,重用石膏,石膏与麻黄量比最大可达12:1;如表郁不畅,汗少或无汗,可增麻黄用量。
再如,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方中桂枝辛甘而温,透营达卫,解肌发表,外散风寒,为君药;芍药酸苦而凉,益阴敛营,为臣药。君臣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共调营卫,相须为用,药量相等。若桂枝、白芍哪一味药量大,就失去桂枝汤治外感表虚及营卫不和证的价值。本方配伍严谨,法中有法,被前人誉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合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三)注意剂型的更换
近年来,随着方剂剂型的发展和改变,除了传统的丸、散、膏、丹、汤剂外,增加了注射剂、气雾剂、薰烧剂、片剂等许多新的制剂,由于这些剂型的制备工艺和使用的途径不同,因而同一方剂因剂型更换变化所引起的差异性就很大,实验证明,清热解毒中药静脉给药,较肌肉给药增强8倍,较口服作用增强20倍以上。再如由黄连解毒汤和茵陈蒿汤合用而制成的茵栀黄注射液,由于原方中黄连与黄柏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盐酸小蘖碱;黄芩的主要成分是黄芩甙,因盐酸小蘖碱与黄芩甙产生沉淀反应,大黄中的鞣质也能与盐酸小蘖碱发生沉淀,影响药效,以后方中除去黄连、黄柏,黄芩改为提取物黄芩甙,组成药物为茵陈、栀子、大黄、黄芩甙,使疗效有所提高。但是传统的黄连解毒汤剂中黄连、黄柏与黄芩、栀子等共同煎煮后,沉淀混悬物质与药液一起内服,经胃肠道吸收还原后发挥作用,因此,药效未受影响。
(四)要根据家禽生理特点用药
家禽没有牙齿,味蕾数量很少,家禽消化道较其它动物短,因此,中药正确的用法应该是将药物水煎或开水冲闷半小时,滤汁饮水,药渣拌料,效果最好;
鸡的体内有9个气囊,气囊是肺脏延伸,临床上凡是能引起肺脏炎症的疾病都能引起气囊炎。禽类呼吸系统中“上呼吸道—肺脏—气囊—骨骼”相互连通的结构特点,使机体形成一个半开放的系统,空气中病原微生物,很容易通过上呼吸道造成全身感染,所以,对呼吸道病的治疗最好是采用气雾、薰烧给药或饮水给药。常用的气雾、薰烧中药有雄黄、细辛、苍术、槟榔、牙皂、藿香、丁香、朱砂、川芎、麻黄、升麻、贯众等;
鸡的生殖孔和排泄孔都开口于泄殖腔,腹腔感染很容易传至胸部器官,在同样条件下,鸡比鸭、鹅等水禽抗病能力差。所以,提高鸡的免疫、增强鸡体的抗病能力,可更好的发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预防原则。常用的增强鸡体抗病能力的中药制剂有阿胶制剂、蜂胶制剂、十全大补汤、当归补血汤等。
家禽没有汗腺,主要通过加大呼吸量散发热量。同时,禽类都属神经敏感型动物,易发生应激。因此,加强抗应激中药的预防,减轻或预防应激反应的发生,常用的中药制剂有玉屏风散、逍遥散等。
综上所述,方剂的药味增损、药量加减或者剂型变化都会对其功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涉及到原方君臣药物配伍关系变化的药味或药量的改变,常引起原方功效与主治发生较大的变化,应予特别注意。常见的三种变化形式又可以根据临证需要,或单独运用,或合并运用。用好成方需要有一定的方剂学理论基础和临证经验,只有很好地理解原方立法制方的主旨,弄清方中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掌握方剂变化运用的规律,才能做到师古而不泥古,变化而不离宗,知常达变,机圆法活。
三、“子午流注”与禽病用药
禽病的用药时间在防治禽病中至关重要,按照“子午流注”用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子午流注”,西兽医叫“生物钟”,是我们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是精透禽体而揭示出来的天然法则。“子午流注”是每天的12个时辰对应畜禽体12条经脉。由于时辰在变,所以经脉在不同时辰有兴有衰。按时辰所应经脉时间用药,也就是说,在经脉气血流行加快时,发挥更好的效果。
早3~5时,呼吸道病、支原体、衣原体病用药。
5~7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腺胃炎、“肠球虫病用药。
7~11时,脾坏死用药。
11~13时,高死亡温疫病用药。
13~15时,小肠球虫病用药。
17~19时,肾型传支、花斑肾用药。
19~21时,低死亡温疫病用药。
21~23时,调理保健类药物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