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寄生虫病是由于寄生虫暂时或永久性寄生于禽的体表或体内所引起的疾病的总称。寄生于禽的寄生虫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常引起禽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不仅影响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降低产品数量和质量,甚至造成大批死亡,严重影响养禽业的发展。因此,为了保障禽只健康,促进养禽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提高养禽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做好寄生虫病的防制工作。
(一)寄生虫及其类型
寄生虫是指暂时地或永久地寄生于宿主的体表或体内,夺取宿主营养,并给宿主造成不同程度危害的寄生动物。由寄生虫寄生于宿主体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寄生虫病。
寄生虫在宿主体的寄生部位、寄生时间长短等不同。根据寄生虫在宿主体营寄生活的不同特点,可把寄生虫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寄生虫在宿主体的寄生部位,可把寄生虫划分为:
外寄生虫:暂时地或永久地寄生于宿主的皮肤表面或皮内的寄生虫,如螨、虱、蜱、蚤等。
根据寄生虫在宿主体的寄生时间长短,可把寄生虫划分为:
暂时性寄生虫:只在需要摄取食物时才与宿主短暂接触的寄生虫,如蚊、虻等。
(2)周期性寄生虫:一生中只某一个或某几个发育阶段寄生于宿主体,其他阶段不寄生的寄生虫,如蛔虫等大多数蠕虫。
(3)永久性寄生虫:从生到死,全部发育阶段均寄生于宿主体,只有当宿主死亡或偶然机会才离开宿主的寄生虫,如疥螨、旋毛虫等。
3.根据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程度,可把寄生虫分为:
(1)兼性寄生虫:可以寄生,也可以营自由生活的寄生虫,如类圆线虫等。
(2)专性寄生虫:必须在宿主体上营短时间或长时期寄生生活,否则就不能完成其发育史的寄生虫。大多数寄生虫均属此类。
二、宿主及其类型
体内或体表被寄生虫暂时或永久性寄生的动物称为宿主。寄生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大部分寄生虫适于在一定种类范围的宿主体寄生,少数则能寄生于多种宿主,有的只能寄生于一种宿主。有的寄生虫在一个宿主体便能完成其发育史,有的则是幼虫和成虫阶段分别寄生于不同种类的宿主。根据寄生虫的发育特性及其对宿主的适应情况,可将宿主区分为:
1.终末宿主:被性成熟阶段虫体(成虫)或有性繁殖阶段虫体所寄生的宿主。如鸡是赖利绦虫的终末宿主;蠓和蚋是住白细胞原虫的终末宿主。
2.中间宿主:被性未成熟阶段虫体(幼虫)或无性繁殖阶段虫体寄生的宿主。如蚂蚁是赖利绦虫的中间宿主;鸡是住白细胞原虫的中间宿主。
3.第二中间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阶段需要在两个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才能达到对终末宿主的感染性阶段,则其早期幼虫寄生的宿主称为第一中间宿主,晚期幼虫寄生的宿主称为第二中间宿主。例如前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蛳,第二中间宿主是蜻蜓的成虫和稚虫。
4.带虫宿主(带虫者):某种寄生虫感染宿主后,随着宿主抵抗力的增强或通过药物治疗,宿主处于隐性感染、自然康复或临床治愈状态,对寄生虫保持着一定的免疫力,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宿主体内保留有一定数量的虫体,这样的宿主称为带虫宿主,宿主的这种状况称带虫现象。由于带虫者不表现明显的症状,往往易被人们忽视,但带虫者经常不断地向周围环境散播病原,是重要的传染来源。此外,一旦带虫宿主抵抗力下降,便可导致疾病复发。
5.媒介:通常是指在脊椎动物宿主间传播寄生虫病的一种低等动物,更常指的是传播血液原虫病的吸血节肢动物。媒介可以是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也可以是终末宿主,有的则只对寄生虫的传播起着机械性传递的作用。
(三)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寄生虫感染宿主后,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其关系十分复杂。研究寄生虫与其宿主之间相互关系的目的,就是要创造条件,控制和消灭寄生虫,保护家禽的健康。
1.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和危害
寄生虫侵入宿主或在宿主体内移行、寄生时,其对宿主是一种“生物性刺激物”,是有害的,其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但由于各种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寄生部位等不同,因而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和危害程度也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机械性损害:吸血昆虫叮咬,或寄生虫侵入宿主机体之后,在移行过程中和在特定寄生部位寄生的机械性刺激,可使宿主的器官、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创伤、发炎、出血、肿胀、堵塞、挤压、萎缩、穿孔和破裂等。
(2)夺取宿主营养和血液:寄生虫常以经口吃入或由体表吸收的方式,把宿主的营养物质变为虫体自身的营养,有的则直接吸取宿主的血液或淋巴液作为营养,引起宿主的营养不良、消瘦、贫血、抗病力和生产性能降低等。
(3)毒素的毒害作用:寄生虫在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代谢物、脱鞘液和死亡崩解产物等,可对宿主产生轻重不等的局部性或全身性毒性作用,尤其对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毒害作用较为严重。
(4)引入其它病原体,传播疾病:寄生虫不仅本身对宿主有害,还可在侵害宿主时,将某些病原物如细菌、病毒和原虫等直接带入宿主体内,或为其它病原体的侵入创造条件,使宿主遭受感染而发病。
2.宿主对寄生虫的防御和反应
宿主受到寄生虫的侵害后,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呈现不同的临床症状,甚至可能发生致死性的严重疾病,或造成生长发育滞缓等等。但是,宿主对寄生虫的侵入也将产生一系列的应答性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影响寄生虫的寄生、生长发育和繁殖,阻止虫体的侵入以及抑制、杀灭、排出侵入的虫体。宿主对寄生虫的防御反应往往受其品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及饲养管理方式和条件等的影响。
(二)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
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是研究畜禽群体中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规律,即发病原因和条件、传播途径、发生发展规律、流行过程及其转归等方面特征的,其为制订预防、控制及消灭寄生虫病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基本环节,切断或控制其中任一个环节,就可以有效地防制某种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此外,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还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传染来源:通常是指寄生有某种寄生虫的病畜禽和带虫者,寄生虫能在其体内寄居、生长、发育、繁殖并排出体外。寄生虫常通过血、粪、尿及其他分泌物、排泄物等,不断地把某一发育阶段的寄生虫(虫体、虫卵或幼虫)排到外界环境中,污染土壤、饲料、饮水、用具等,然后经一定途径转移给易感动物或中间宿主。
2.感染途径:指来自传染源的病原体,经一定方式再侵入其它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寄生虫感染宿主的主要途径如下:
(1)经口吃入感染:易感动物吞食了被侵袭性幼虫或虫卵污染的饲草、饲料、饮水、土壤或其他物体,或吞食了带有侵袭性阶段虫体的中间宿主、补充宿主或媒介等之后而遭受感染。大多数寄生虫是经口感染的,如蛔虫、球虫等。
(2)经皮肤感染:某些寄生虫的感染性幼虫可主动钻入家禽皮肤而感染宿主;吸血昆虫在刺螫宿主吸血时,可把感染期的虫体注入家禽体内引起感染,如住白细胞虫病等。
(3)接触感染:病禽与健康家禽通过直接接触,或感染阶段虫体污染的环境、笼具及其他用具与健康家禽接触引起感染,如膝螨、虱等。
3.易感动物:指某种寄生虫可以感染、寄生的动物。
4.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年降雨量、土壤酸碱度等;地理条件,如经纬度、地形、海拔高低、湖泊与河流分布情况、交通状况等和动植物区系,如终末宿主、中间宿主、媒介及植被等。气候和地理的不同必将影响到植被和动物区系的不同,后者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寄生虫的分布及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
5.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家禽的饲养管理条件等。社会因素对寄生虫病传播与流行的基本环节和自然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寄生虫病的诊断
(一)观察临床症状家禽患寄生虫病后,除少数呈现典型症状外,家禽的多数寄生虫病在临床上仅表现消化机能障碍、消瘦、贫血、营养不良和发育受阻、生产性能降低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症状,虽不具特异性,但可作为早期发现疫病的参考。
(二)调查流行病学资料调查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了解发病情况,摸清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动态,为确立诊断提供依据。
四、寄生虫病的防制措施
防制家禽寄生虫病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消除传染来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的综合防制措施,其中以利用多种手段杀灭各个发育阶段的虫体(虫卵、幼虫或成虫)最为重要。
(一)动物驱虫,控制或消除传染来源根据目的不同,可分为治疗性驱虫和预防性驱虫两类。
1.治疗性驱虫(也称紧急性驱虫)即发现病禽,及时用药治疗,驱除或杀灭寄生于禽体内或体外的寄生虫,对病禽具有治疗作用,有助于恢复禽体健康,同时还可以防止病原散播,减少环境污染。
2.预防性驱虫(也称计划性驱虫)根据各种寄生虫的生长发育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定期驱虫。对于蠕虫病,可选择虫体进入禽体内但尚未发育到性成熟阶段的时机进行驱虫,这样既能减轻寄生虫对动物的损害,又能防止外界环境被污染。
无论治疗性驱虫还是预防性驱虫,驱虫后,均应及时收集排出的虫体和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散播。
在组织大规模驱虫、杀虫工作时,应先选小群动物做药效及药物安全性试验,在取得经验之后,再全面开展。所选用的驱虫药物,应尽量考虑具备安全、广谱、高效、价廉、使用方便、适口性好等特点。
(二)切断传播途径,减少或消除感染机会
1.杀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包括虫卵、幼虫、成虫等,保护外界环境不被病原体污染。
2.杀灭寄生虫的传播媒介和无经济价值的中间宿主,防止其传播疾病。杀灭外环境中病原体、传播媒介及无经济价值中间宿主的主要措施有:
(三)保护易感动物是指提高家禽抵抗寄生虫感染的能力和减少家禽接触病原体机会的一些措施,如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全价、优质饲料,防止饲料、饮水被病原体污染;在禽体上喷洒杀虫剂、驱避剂,防止吸血昆虫叮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