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有效地对鸡群实施科学、合理的体重调控措施是导致种鸡生殖系统发育不完善、产蛋期死淘率偏高、生产性能发挥不佳的重要因素。切实落实好体重调控,认真把握各阶段的周增重幅度及关键时间点的目标体重,对于鸡群生产性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一确保育雏期末(4~5周龄)的体重达标
育雏期是种鸡内脏器官发育的关键时期,育雏期末的体重与产蛋性能呈很强的正相关性。因此,务必保证育雏期末的体重达到或略超过标准体重,谨防出现育雏期末体重低于标准,特别是低于标准体重较多的情况。如鸡群因环境、疾病、应激等因素影响造成体重不达标,应推迟(1~2周)限饲,使其体重尽快达到标准体重;同时也要避免过分超重,以免对以后的鸡群体重调控工作和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建议一周龄促使小鸡尽可能长大,从2周龄开始控制体重,当饲喂育雏料达到30~32克/只左右时控制料量。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运雏车辆到场时,及时卸车,及时入舍,及时放苗,及时抽样点数、称重,重点是引导雏鸡开食、饮水和适应新的环境。雏鸡1日龄的开食与其日后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必须给予充分重视。
体重在7日龄时应增长4倍。1-4周的体重应不低于标准体重,根据实际情况,超重可提前减光或更换育成料。
第1周光照时数16~24小时;第2周光照时数8~14小时;第3周光照时数8小时,光照强度为5-10LUX,不能太低,太低的光照对鸡群的生长发育造成障碍。大量试验表明,育成期光照2~3LUX的鸡群比光照7LUX 的鸡群在同等条件下产蛋推迟3~4天。
对于1日龄雏鸡,要求使用育雏室一半的面积作为采食面积,让每只雏鸡都能很容易找到饲料。育雏前一周喂料时应本着“少喂勤添”的原则,避免料撒到地上,造成浪费。每昼夜喂料次数不得少于4次,以后逐渐减少为1次。
强化第一周饲养管理,使饲养环境和管理达到最佳水平。积极做到防寒、防闷、防湿、防热、防虫害、防脏、防火灾、防突发噪音等工作,减少应激。
二育成前期(6~12周龄)应采用较为严格的限饲方法,严格控制体重增长幅度
育成前期体重增长幅度过大是生产中的常见问题,也是导致鸡群性成熟与体成熟不同步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取严格的限饲方法,严格控制该阶段的体重增长幅度,具体原则是,务必将该阶段鸡群的体重控制在各周龄标准体重的下限。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该阶段低于标准体重的幅度不能过低(一般低30~80克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