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用成年母牛的饲养目标在于维持正常繁殖机能,使其能达到一年一胎。在母牛的生产过程中,应按各阶段不同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进行饲养。 母牛分娩后的2周内,体质弱,生理机能差,饲养上应以恢复体质为主。产犊后给予温热益母膏麦麸汤(12公斤水+2—3公斤麦麸+60—80克食盐+0.25公斤红塘+2—3两益母草),一次给温水量不宜太多,采取多次供给,以防造成子宫脱落。该期饲养以优质青干草为主,让其自由采食;喂给少量配合饲料。分娩3周后是泌乳上升时期,母牛身体已恢复正常,应增加精料喂量,每日干物质进食量9—10公斤,可消化总养分5.4—6公斤,净能71—79兆焦耳,日粮中蛋白质含量10—11%,供给优质粗饲料,饲料要多样化,一般精、粗饲料各由3—4种组成,并大量饲喂青绿、多汁饲料,以保证泌乳需要。分娩后3个月左右,产奶量逐渐下降,母牛已怀孕,胎儿各组织器官处于分化形成阶段,增重少。饲养上可适当减少精料喂量;加强运动、梳刮牛体等项管理措施;并给足饮水,以免产奶量急剧下降;同时,保证饲料质量,特别要注意蛋白质品质,供给充足的钙、磷、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母牛妊娠5个月后,胎儿增重加快。尤其是怀孕最后2个月,其增重占胎儿重量的75%以上;另外母牛体内也需要贮存一定的营养物质,使日增重达0.3—0.4公斤,以供分娩和分娩后泌乳所需。饲养上应增加精料喂量。日粮干物质进食量9—11.5公斤,净能67—79兆焦耳,可消化总养分4.5—6公斤,日粮中蛋白质含量8—9%,每日供钙35—40克,磷23—28克,分娩前两周减少钙和食盐用量,以减少产后瘫痪和乳房水肿。 对各阶段的母牛均禁忌饲喂过肥,保持中等情况(最后两肋显现)即可。投喂饲料以青粗饲料和青贮料为主。饲草中应含有丰富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秸秆、秕壳等类需氨化或碱化处理,以提高消化率和采食量,秸秆和较老的牧草要切成3—5厘米长饲喂,让其自由采食。精料的补饲量根据粗饲料的品质和母牛膘情而定。若粗饲料品质差,可在日粮中添加1—2公斤混合精料;若粗饲料以豆科、禾本科牧草为主,母牛体况达到中等体况,则不需补饲精料。母牛妊娠7个月后至分娩后3个月内,一般补饲精料2—3公斤,但分娩前后1周内应减少精料喂量50% 。配合饲料的组成一般是:蛋白饲料25—30%,麸皮类加工副产品20—25%,谷物类饲料40—45%,矿物元素、食盐、微量元素共3—5% 。饲喂次序上可先喂干草,后给青草和多汁饲料,先粗后精的饲喂方式;精料也可拌草饲喂。配合饲料最好傍晚单独湿拌饲喂,若量大则早晚供给。舍饲牛,供应粗饲料应少给勤添,槽中不断料;放牧饲养时,尽量让母牛吃饱,若牧草质量差,数量有限,母牛体况较差,应对母牛补饲。根据母牛膘情,确定夜间补饲粗饲料和精料数量,或者仅补饲粗饲料,或仅补饲精饲料。整个饲养过程中,供给充足矿物质饲料,尤其是钙和磷及其比例平衡;微量元素,尤其是锰、锌、硒、铜、碘;供给维生素A;保证充足饮水,成年母牛每日消耗60公斤左右水量。 分娩后40—80天,观察母牛是否发情,便于适时配种;配种后两个情期,还应观察母牛是否有返情现象。每天梳刮牛体1次,梳遍牛体全身,保持牛体清洁,预防传染病。每年修蹄1—2次,保持肢蹄姿势正常。对舍饲牛,每天让其自由活动3—4小时,或驱赶运动1—2小时,以增强牛体质,促进牛的食欲,保证正常发情,预防胎衣不下或难产及肢蹄疾病,同时,有利于维生素D合成。做好保胎工作,重胎牛与其它牛分开放牧或运动,临产前两周的重胎牛转入产房,专人护理。产后注意观察母牛的乳房、食欲、反刍、粪便,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