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规划设计易忽视的问题、危害及解决方案 1.1 规划设计易忽视的问题 猪场规划设计中易忽视的问题有:缺乏科学规划,没有综合考虑选址?交通、防疫、水、电?、粪污处理等要素;粪污处理设计或工艺运用不合理;不能做到整栋或整个单元全进全出;忽视环境控制;设备、种猪、饲料、人员、资金等不配套。 1.2 猪场规划设计不合理的危害 猪场的规划设计不合理将给以后生产带来很多麻烦:①投产后不能正常高效生产。猪舍只能带猪消毒或转出后部分圈栏消毒,不能做到全进全出,猪场就难以实现高效益。粪污沟整栋相通,降低了消毒效果,增大了病原体传播的风险。水冲粪、水泡粪式工艺,不仅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而且给粪污处理带来难度,对社会造成公害,给自身带来污染。②不能满足通风与降温的要求。在冬季进风端温度过低,造成舍内空气质量恶化,形成通风、保温、排湿之间的矛盾。③造成猪场定位不明确。由于规划不够科学、严谨,引种混乱、饲料配合不规范、设备不齐全、人员职责划分不清、甚至流动资金不充足,投产后不能正常运转,给生产带来很多困难。 1.3 猪场科学规划设计的原则 猪场在设计规划时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①选好场地、猪舍、设备、种猪,打好基础。②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节约投资。③明确猪场的性质是原种猪场、祖代猪场、父母代猪场还是商品猪场。在猪场建设和发展规模上量力而行、分期实施、先做好、后做大。从防疫和生产方便的角度考虑,一般以年出栏商品猪不超过10000头、基础母猪不超过600头为宜。猪场规划设计的总原则是:人类生存和养猪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养猪业与整个大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3.1 猪场选址应满足的条件 ①养猪业是长期产业,必须进行长远规划。②水、电、交通条件:一个万头猪场日耗水量150~250 t,水质要符合饮用标准;用电量除饲料加工外,自装机容量80~100 kw;物料运输量大?大于20 t?的场交通运输要方便。③卫生防疫条件:综合考虑地形,地势,地点、水源、土壤、气候条件等因素,要远离居民区、养殖场、屠宰场、交通干线。④粪污处理及环保条件:要运用生态环保方案,尽量同菜地、鱼塘、果园、农田相结合,使污水无害化和减量化。 1.3.2 猪场选址原则 ①节约用地,尽量选用不宜耕作的土地,并为进一步发展留有余地。②不在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古建筑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畜禽疫病多发区和环境污染严重地区建场。③场址用地符合当地城镇发展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和相关法规。④在城镇居民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建场,避免气味、废水及粪肥堆置而影响居民区环境。⑤尽量靠近饲料供应和商品销售地区,并且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可靠。 1.3.3 猪场选址应重点考虑水质 水质对猪场的发展至关重要,选址时应重点考虑。水质必须符合饮用水标准,建议每季度对水质进行一次监测。当饮水量不足或水质不佳时猪只会有如下表现:饮水时互相撕咬、减少采饲量、生长慢、体重变异大、咬尾现象严重。
2 环境控制易忽视的问题、危害及解决方案 2.1 温度问题 猪对温度有一定的耐受区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猪的生产性能甚至诱发疾病,且不同阶段猪的最适温度各异。 2.1.1 高温及其危害 当气温超过30℃时,70千克以上肥猪的采食量明显下降,超过35℃则可能发生高温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下降,若降温措施不力一时难以康复;妊娠母猪长期生活在35℃以上的高温、高湿的“桑拿”环境中可能早产、产出死胎或弱仔;高温还可导致哺乳母猪采食量下降,泌乳量减少,严重影响仔猪健康。产后母猪易患子宫炎、阴道炎,发情不明显,受胎率降低;公猪性欲下降,精子品质不良,影响达三个月之久。所有猪都易诱发胸膜肺炎、胃溃疡、皮肤病、风湿症等疾病。 2.1.2 高温时可采取的措施 2.1.2.1 降低猪舍内温度,创造舒适的小环境 ①在猪舍建筑结构上对小环境进行控制。屋顶采用导热系数小的建筑材料,使热辐射不能穿过屋顶。可采用加顶棚的形式,用中间的空气阻隔热辐射,也可将顶棚和屋顶之间变成通风屋顶,并设进风口和排风口,以降低辐射热向猪舍的传导;墙体可选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如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猪舍地面的隔热性也是很重要,因为猪大部分时间是躺在地上的,20%的体热由此散发,具有绝缘特性的地面(例如绝缘水泥地面或漏缝地板)有助于降低热应激;在猪舍旁植树、搭建遮阳棚也可有效减少热辐射,显著降低舍内温度。②猪舍通风降温。通过自然通风可以带走舍内一部分热量,要做到自然通风良好,猪舍之间要保持一般为屋檐高度的3~5倍的距离,且猪舍要有足够大的进风口和排风口,此外还应有天窗和地窗。但是,当舍内温度低于舍外温度时,自然通风的降温效果就很有限了,必须利用风机加强通风,在猪体周围形成适宜气流,促进猪体的蒸发散热。③猪舍冷水降温。可用喷雾降温或湿帘降温。舍内喷雾降温配合使用风扇,一般每10~30分钟喷雾2分钟,可降低舍温2℃~3℃;湿帘降温法可使舍内降温达5℃~7℃。冷水降温会增加舍内湿度,因此必须加强除湿。④冷气降温。使进入猪舍的空气预先经过有冷水、冰、干冰等致冷物的密闭容器,使空气变冷从而降低舍内温度,且不会加大舍内湿度。此外,还可采用土和空气热交换的降温方法,让空气进入舍内之前,先通过地下隧道或冷却管道,冷却效果与管道长度、深度、导热性、通风流速、土壤性质等有关。#p#副标题#e# 2.1.2.2 提高猪的采食量 ①提高日粮中营养物质的浓度。在保证饲料的全价性、适口性的前提下,根据夏季采食量下降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日粮中营养物质的浓度,在日粮中增添油脂、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②改进饲喂方法。猪对颗粒料的摄取量高于粉料,对湿拌料的摄取量高于颗粒料。夏季应特别提倡喂湿拌料,一次不要拌得太多,避免剩料酸败变质。食槽中的剩料要清扫干净,避免在料槽中长时间存放。对于非自由采食的猪群,要少喂勤添,日喂4次甚至更多。③重点提高哺乳母猪的采食量。为了增加哺乳母猪采食量,分娩时按0.5~2.5 kg/天饲喂,随后7~10天每天逐步增加0.5~0.7 kg,之后任其采食。饲喂量过早和过快增加都将导致母猪食欲波动,采食量低于预期水平。妊娠期不可喂量过度,避免哺乳期采食量降低。母猪哺乳期间应饲喂高能饲料,这样可以减少其体重下降幅度,缩短断奶至下次配种的间隔,提高下胎产仔数,对初产母猪效果尤为明显。夏季在每天气温较低时(如早晨或夜间)饲喂。 2.1.2.3 降低饲养密度 组群过大和饲养密度过高,均可加重热应激,因此夏季应尽可能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2.1.3 低温的危害 低温可导致猪群相互挤推、排粪行为不良、采食时间长、采食量增加、饲料效率低、被毛粗乱、脱肛、咬尾、颤抖、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体重差异大。 2.1.4 低温时可采取的措施 ①科学设计,提高圈舍结构防寒保温性能,提高采光系数,采用有效节能的供暖设备如暖气、空调等。②保障饲粮足够的营养水平。③加大饲养密度、使用垫草,减缓冷应激。④冬天夜晚时间长,饲喂时间应安排提前早饲和延后晚饲或增加夜饲。⑤减少饲养管理用水,不饮冰水,及时清除粪尿,注意猪舍防潮。⑥加强猪舍门窗管理,防止孔洞、缝隙形成贼风,注意适当通风,排除舍内水汽和污浊空气。 2.2 湿度 2.2.1 湿度过高、过低的危害 湿度与空气中的害微生物浓度密切相关,湿度超过80%会增加患病的机会;湿度从90%降低到80%? 可减少空气病原菌数量50%;湿度低于50%,可增加粉尘浓度和呼吸系统疾病,降低生长水平,使日增重下降30%,也增加通风成本。猪舍内适宜的湿度为75%左右。在高温或低温的环境下,高湿度可加剧炎热或寒冷的作用,加速猪舍内设备的腐蚀和饲料的霉变,影响猪的增重和长膘,降低饲料利用率。潮湿的环境利于细菌、寄生虫的孳生和繁殖,易诱发多种疾病。 2.2.2 湿度控制措施 猪舍内防湿的措施:①避免或减少带猪冲圈;②及时打扫猪圈,调教猪定点排粪;③确保猪舍通风良好;④猪圈地面要平整,不积水,沟渠排水通畅;⑤高温季节用水冲猪体降温时,用风扇排风降湿;⑥哺乳仔猪、保育猪要在高床、网上饲养;⑦饲养人员使用口罩,防止吸入0.3 mm以上大小的粉尘颗粒。 2.3 空气质量管理 适宜的空气质量为?氨气<18.97 mg/m3、一氧化碳<62.5 mg/m3、湿度50%~80%?60%~70%最佳?空气质量不良时猪只一般表现出喷嚏、咳嗽、流泪、无精神等症状。 2.3.1 空气质量不良的危害 ①氨气(NH3):含量大于18.97 mg/m3,疾病抵抗能力降低,眼睑发红,流泪,咳嗽;大于37.95 mg/m3,日增重下降12%,日采食量下降,饲料效率下降9%,肺部疾病增多;大于75.89 mg/m3,日增重下降30%;饲料效率进一步下降9%;喉头和鼻腔刺激症状。②一氧化碳(CO):含量大于62.5 mg/m3时产仔数下降,出生体重轻;62.5~125 mg/m3母猪采食量下降,产仔数少,出生体重轻,死胎增多,妊娠晚期流产;187.5~437.5 mg/m3时流产,死胎多,母猪日采食量下降10%~50%,外观正常,猪生长速度下降10%~30%。 2.3.2 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 减少氨气可增加排粪次数、彻底清理排粪沟中的粪便、在饲料中添加除氨剂;减少一氧化碳可增加排气通风、防止排出空气;排风依湿度高低酌定;减少粉尘可改造饲喂系统和料槽(如料槽加设翻盖)、湿干料搭配、增加湿度(同时通风)、增强卫生清理、向饲料中加油(1%~2%)等。 2.4 卫生管理 猪粪、蚊、蝇、鼠等造成的卫生问题是非常严重的,不仅降低生产性能、传播多种动物疾病,而且对人和猪产生滋扰,可引起猪只应激。卫生管理的措施:①经常清除粪便;②在饲料中加入蝇蛆净?环丙氨嗪?;③喷洒驱蚊药水;④割刈杂草,清理厕所、粪尿沟等控制蚊蝇孳生;⑤定期灭鼠。
3 疫病防控中易忽视的问题及正确措施 3.1 免疫无程序 免疫无程序会造成疾病不断,生产效益低下,兽药用量加大,药费增加。 合理免疫接种的措施:①根据自场的规模、性质和环境条件,了解当地和自场的疫情进行免疫。种猪必须接种疫苗的疫病有:猪瘟、口蹄疫(O及亚I型)双价、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气喘病、传染性胃肠炎及流行性腹泻二联苗(入秋以后使用)、蓝耳病;可酌情选用疫苗的疫病有:萎缩性鼻炎、大肠杆菌病、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不一定使用疫苗的疫病有:猪副伤寒、猪水肿病、猪丹毒、猪肺疫(以上仅供参考)。②制定免疫接种操作规程。应指定专人负责免疫程序的制订、疫苗的采购和贮存以及工作人员的调配和安排等,根据免疫程序的要求,开展免疫接种工作。 3.2 消毒中易忽视的问题 3.2.1 猪场消毒常见的误区 重视了前门的消毒,忽视了后门的消毒;重视了脚的消毒,忽视了手的消毒;重视了人员进出的消毒,忽视了物品进出的消毒;重视了外来人员进出的消毒,忽视了自场人员特别是领导的消毒;重视了全进全出的大消毒,忽视了局部环境的小消毒;重视了地面的消毒,忽视了空气和临产母猪的猪体消毒。 3.2.2 消毒程序无序 消毒应按程序进行,不可杂乱无章。合理的消毒程序为:舍内从上到下?从屋顶、墙壁、门窗至地面,下同?喷洒大量消毒液→搬出和拆卸用具和设备→从上到下清扫→清除粪尿等污物→高压水枪冲洗→干燥→从上到下用消毒药液喷雾,雾粒应细→干燥→换另一种类型消毒药物喷雾(必要时用20%石灰浆涂墙)→将已消毒好的设备及用具搬进舍内安装调试→密闭门窗后用甲醛熏蒸(必要时三天后再用过氧乙酸熏蒸一次)→封闭空舍7~15天。若生产急用,可熏蒸24小时,打开门窗通风24小时后使用。 3.2.3 常规消毒法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2.3.1 生石灰消毒 新出窑的生石灰是氧化钙,加入相当于生石灰重量70%~100%的水,即生成疏松的熟石灰,也即氢氧化钙,只有这种离解出的氢氧根离子具有杀菌作用。使用石灰消毒最好的方法是加水配制成10%~20%的石灰乳,用于涂刷猪舍墙壁1~2次,称为“涂白覆盖”,既可消毒灭菌,又有覆盖污斑、洁白美观的作用。 3.2.3.2 饮水消毒 对饮水消毒的目的是杀灭饮水中的微生物或控制猪只体内的病原微生物。水中消毒药物的浓度过高或长期饮用含有高浓度消毒药的饮水,可杀死或抑制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对猪只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引起中毒,中毒后多见胃肠道炎症并积有粘液、腹泻,以及不同程度的死亡。饮水消毒应该是预防性的,而不是治疗性的。在临床上常见的饮水消毒剂多为氯制剂、季胺盐类和碘制剂。 3.2.3.3 甲醛消毒 甲醛对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包括芽孢和真菌等,都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而且价格低,没有腐蚀性。甲醛溶液最常用作熏蒸消毒,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很大。温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温度每升高10℃,消毒作用可提高2~4倍。在温度为0℃的环境下,几乎没有消毒作用,所以最好在20℃以上的温度下使用甲醛。在环境相对湿度达到80%~90%时甲醛的消毒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3.2.3.4 带猪喷雾消毒 带猪消毒的对象不只是猪的体表,还包括整个猪只所在的空间和环境。许多病原微生物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不进行空气消毒就不能较好的控制此类疾病,应将带猪消毒视为全方位尤其是空气的消毒。#p#副标题#e# 3.3.5 不要过分依赖消毒 消毒是“预防为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消除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的蔓延。消毒只是控制疫病发生的手段之一,而不是也不可能是防制疫病的唯一措施,应采取综合管理措施巩固消毒效果。 3.3.6 常规消毒应注意的事项 猪舍消毒:舍内的地面、走道、墙壁等处要用自来水或高压泵冲洗,栏栅、笼具进行洗刷和抹擦。闲置一天,自然干燥后才能消毒。喷雾消毒(可用背式喷雾器或高压喷雾器),消毒剂的用量为1 L/m2,要求喷洒均匀,不留死角。 车辆消毒:进出猪场的运输车辆,特别是运猪车辆,车厢内外都需要进行全面的喷洒消毒,采用的消毒剂要对猪无刺激性、无不良影响,可选用过氧化物类消毒剂、酚类消毒剂。
4 饲养管理易忽视的问题 4.1 青年母猪饲养的盲区 青年母猪关系着一个养猪企业未来的发展,所以应该重视青年母猪的饲养管理。饲养管理不规范、过早配种等均会造成母猪的繁殖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出现不发情、产仔数少、第二胎发情推迟、屡配不孕、提前淘汰等。所以后备母猪性成熟和体成熟都达标时才能配种。 4.2 公猪出现问题的危害及防止措施 公猪出现问题的危害:多数猪场没有用公猪专用料,而是使用哺乳母猪料饲喂公猪,使公猪性欲下降,精子稀薄,死精、不成熟精子多。7、8、9三个月份配种的母猪返情率高、产仔率低,是因为种公猪在29℃时会出现热应激,35℃时会造成两周后精液品质明显下降。种公猪必须使用公猪专用添加剂或专用配合饲料;禁止使用霉变玉米;要特别注意的是热应激问题,在炎热的夏季公猪舍温度要保持在26℃左右。 4.3 母猪的饲养阶段不明确 正确的饲养阶段为:第1阶段,分娩-断奶?哺乳期?。该阶段母猪的体重管理较为重要,母猪体重与妊娠期的饲料营养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下一胎的分娩,断奶5日前母猪的营养状态非常重要,要加以调整,使其达到理想的营养状态。第2阶段,断奶-配种。尽快恢复母猪哺乳期损失的体重,增加饲料中的能量含量?提高排卵率?;断奶当天不喂料、不断水,断奶第二天继续喂哺乳母猪料。第3阶段,配种-妊娠21日?妊娠初期?。应注意保持母猪各方面的稳定?禁止群体饲养?,饲料转换为低能量饲料,因为高能量饲料容易造成母猪分泌激素不均匀,会增加胎儿的死亡率;低能量饲料可提高孕酮浓度,使受精卵顺利着床。如果母猪过肥,应控制饲料饲喂量。第4阶段,妊娠21日-75日?妊娠前期?。该阶段是恢复哺乳期损失的体重及母猪体生长时期,如果这时过肥会造成哺乳期饲料采食量下降。背膘厚控制在25 mm以下,在生产中根据母猪体形、体重等指标估测母猪背膘情况并据此调节饲料营养。第5阶段,妊娠75日-95日?妊娠中期?。这一时期过多的饲喂会减少母猪乳腺数,因此应控制饲料饲喂量。第6阶段,妊娠95日-109日?妊娠后期?。胎儿体重的2/3在妊娠后期生长?每日60g/头×15 d=900 g?,所以该阶段应饲喂高能量饲料?并增加饲喂量(2.5 kg/日•头)。老的经产母猪需通过增加饲喂量来提高仔猪初生体重,当饲料营养不足时?母猪会用自身的营养来促进胎儿生长。第7阶段,妊娠110日-分娩?分娩期?。
5 饲料营养方面易忽视的问题 5.1 饲料原料质量控制不严 原料质量特别是玉米的质量问题最易被忽视,如果在玉米收割的时候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玉米发霉变质的现象就较多。对此若不加强防范,会导致怀孕母猪流产,后备母猪假发情、脱肛、阴户脱等症状,给养猪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5.1.1 玉米 一般新玉米水分大于16%时易发生霉变。少量的霉变玉米可引起猪只采食量下降,生长速度减缓;若霉变严重则会有大量毒素对猪只健康造成威胁,如:黄曲霉毒素B1可致癌,T-2毒素可引起免疫抑制,易发生传染病;玉米赤霉烯酮使后备母猪30 kg左右即可出现发情现象,妊娠母猪出现胚胎死亡或流产。 5.1.2 豆粕 要根据豆粕实际的蛋白质含量配制配合饲料,豆粕在价格上涨时(大多出现在自然灾害造成欠收时)经常出现蛋白质偏低,仅为41.5%。有时在猪场抽取的豆粕有掺假现象,蛋白质含量最低的只有33%。 5.1.3 鱼粉 许多猪场鱼粉样品合格率只有15%,大部分掺有水解羽毛粉、皮革粉、无机氮等。只有经验丰富的品控人员通过显微镜才能鉴别出来是否掺假,常规方法测定蛋白质没有太大意义。 5.2 饲料破碎粒度 5.2.1 玉米的破碎粒度 颗粒太粗消化不完全,饲料利用率低;颗粒太细?50%以上饲料颗粒直径小于1 mm?会导致胃溃疡,从而降低采食量。 5.2.2 粉碎均匀度 辊式粉碎机比锤片式粉碎机粉碎的均匀度高。小麦用辊式粉碎机粉碎后的饲料转化率和猪的生长速度,均高于锤片式粉碎机。玉米粉碎均匀度提高时,育肥猪生产性能不受影响,饲粮干物质、氮和总能的消化率趋于增加,粪中干物质排出量减少。玉米用辊式粉碎机粉碎可比用锤片式粉碎机提高饲粮中养分消化率,使粪中干物质含量降低19%,氮的排出量降低12%。
6 成本控制方面易忽视的问题 6.1 数据记录不完整 6.1.1 无生产记录或生产记录不完善 配种记录、精液检查记录、产仔记录、哺乳记录、转群记录、饲料使用记录、防疫记录、销售记录、配方调整记录、日报表、周报表、月报表等,没有或者记录不完整,所以不能精确评估实际生产水平。 6.1.2 项目成本核算不清 项目成本不清楚,核算不准确,成本投入无详细记录、核算方法不明确,赢利与否不清楚。 6.1.3 工资核算不确实,随意性强,影响职工积极性 应该落实生产记录、成本记录、成本核算等工作,实行计件工作制。最好使用生产管理软件,如PIGWIN、金牧软件、GPS、HERDSMAN、PIGCHARMP、猪场管家等。网上有试用版的可以下载试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软件开发商订做适合自己企业的生产管理软件。熟练使用EXCEL即可对整个猪场的生产进行记录、分析。 6.2 猪场浪费现象严重 6.2.1 饲料配方没有根据季节变化而改变 一年四季气温不同,猪对营养的需求也不一样。但现在不论饲料厂推荐的配方,还是请专家设计的配方,都不可能在一年四季都适用。冬季用高蛋白配方,会造成蛋白饲料的浪费,夏天用高能配方会造成能量饲料的浪费等。如果能按季节变化适时调整配方,使全群料肉比从3.5降到3.4,对一个万头猪场来说,一年就可节省饲料10000×90×0.1=90000千克,折合人民币15万元左右。 6.2.2 没有严格按配方加工饲料 ①加工饲料时不称量;②缺乏一种原料时,轻易用其他原料代替;③原料以次充好,如用湿玉米代替干玉米等。以上三种情况都会破坏饲料配方的合理性,影响饲料利用率。 6.2.3 饲料搅拌不均匀 饲料搅拌不均匀现象在许多猪场都出现过,手工拌料最易发生,机器拌料也会出现搅拌不均匀的情况。最容易忽视的是在饲料中加入药物或微量添加剂时,不通过预混直接倒进搅拌机,造成搅拌不均。 6.2.4 大猪吃小猪料 经常遇到小猪吃乳猪料,中猪吃小猪料,大猪吃中猪料现象,这都会造成饲料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后备猪吃育肥猪料,这样会大大推迟母猪发情时间,影响正常配种,不但造成经济上的浪费,而且对猪场的正常生产造成一定的危害。 6.2.5 低生产性能种猪造成的浪费 母猪空怀期的成本计算方式如下:假设一个胎次为142天,即114天妊娠+21天泌乳+7天断奶-配种间隔,按每窝仔猪10头,每头仔猪的价格是300元。所以母猪空怀期每多一天相当于损失21元,应该通过减少空怀天数来提高母猪生产性能,增加经济效益。正常猪场母猪年产2.2胎,胎产活仔10头以上,每头公猪应保证20~30头母猪的配种量,如果猪场没达到以上指标,很有可能是有些母猪生产性能低。 低生产性能的种猪主要有以下几种:长期不发情的母猪;屡配屡返情的母猪;习惯性流产的母猪;饲养在妊娠舍中,却不出现返情的母猪;产仔数少或哺乳性能差的母猪;有肢蹄病不能使用的公猪;使用频率很低的公猪;精液质量差,配种受胎率低的公猪等。这些种猪的饲养,浪费人力、饲料、栏舍等,应及时淘汰。 6.2.6 育肥猪出栏时间过长 育肥猪到100 kg就要出售,100 kg以后猪的饲料转化率低。一些猪场160天可以出栏的猪却养到180天,甚至养到200天,造成饲料、人工等的严重浪费,因每多饲养一天,猪的维持饲养就要多一天,按维持饲养每日需要1 kg料的话,多养20天就需多用20kg料,折合成本30多元,对一个规模猪场来说,这是个很大的浪费。 6.2.7 饲喂技术不过关 饲喂技术不过关的现象很普遍,如不根据食欲随意给仔猪加料造成剩料或不足,不看膘情机械地饲喂妊娠母猪而引起过肥或过瘦,不看时机配种造成的受胎率低和产仔数少等,都不同程度地造成浪费。 6.2.8 饲养经济价值低的猪造成的浪费 经济价值低的猪主要是一些病弱僵猪,饲养这些猪只浪费人力、药品等,最后收效很小,因此应严格按照猪只淘汰标准及早淘汰。饲养者应掌握判断疾病的相关技术,对无法治愈的、治疗费用较高的、治疗费时费工的、愈后经济价值不高的病猪、患传染性强且危害大的疫病的猪等作淘汰处理。 猪只淘汰的标准:哺乳仔猪出生体重低于0.5千克和断奶体重(25日龄)低于5千克;肢体畸形,肌肉震颤,运动障碍者;长期腹泻,高热不退,久病不愈体质瘦弱的;保育猪及生长猪生长缓慢、体重不合格的;严重的外伤,关节肿大,皮肤溃烂,运动障碍的;严重呼吸困难,顽固腹泻,高热不退,久治不愈的。 种公猪10月龄以上无性欲或性欲差、不愿爬跨母猪,瘦弱、食欲差,关节蹄部病变严重,精液屡检不合格,年龄超过4岁的应予以淘汰。后备母猪到10月龄仍不发情或断奶后母猪不发情并屡配不孕,经治疗连续3个情期内无效的;连续三胎习惯性流产的;繁殖性能差,连续三胎产仔数少于5头的;泌乳性能差,仔猪成活率低于60%的;患有严重的子宫内膜炎,肢蹄疾病,身体瘦弱,久病不愈或已产8胎的;查出猪瘟抗体过低,经多次免疫抗体仍不合格的应予以淘汰。 6.2.9 人力资源的浪费 人力资源的浪费在猪场中也很普遍,主要有:大才小用浪费个人的能力与技术;小才大用则浪费了时间和猪场的效益。前几年养猪界出现过外行管理内行的不合理现象,现在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因为一些从事管理的人员尽管有畜牧方面的文凭,但缺乏管理方面的实践能力,影响了职工能力的发挥。 6.2.10 资金的浪费 许多猪场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是一旦养猪盈利了,就会把大量资金用在扩建上面,猪场规模扩大了,但猪场收益却没有大的提高,甚至减少。其实与其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扩大规模上,不如用来提高技术含量或改善猪舍设施,进而增加单位产出。 6.2.11 信息资源欠缺造成的浪费 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原料价格预测不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