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国外,随着自别雌雄商品杂交鸡种的培育和初生雏鉴别技术的提高,已有许多国家对肉用仔鸡广泛应用了公母分群饲养法。1986年美国、法国、荷兰用此培育的肉用鸡仅占总数的10%~15%,1990年已达75%~80%。 一、雌雄雏鸡的生理区别 由于雌雄鸡的生理基础有所不同,它们对生活环境、营养条件的要求和反应也不一样,主表现在下列方面。 (一)生长速度不同 公鸡生长速度快,母鸡生长缓慢。1日龄时小公鸡日增重比母鸡高1%,随着日龄的增长,日增重差别愈来愈大,最大可相差25%~31%(依杂交组合不同,波动在16%~31%之间)。公母混群饲养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其体重分布不均,差异很大。即使完全相同的日粮,每增重1千克所消耗的饲料,小母鸡比小公鸡高2%~8%,而4~10周龄的相对生长量却低15%~25%,成活率则低1~2%。公母分群饲养比混群活重可多8%~15%,还可将小母鸡的饲养期缩短3~5天。
(二)蛋白质需求量不同 小公鸡对蛋白质含量高的饲粮反应比小母鸡好,而且在2周龄以后,小母鸡对蛋白质的要求比小公鸡为低。如果后期日粮蛋白质含量比前期减小2%~4%,则小母鸡可较小公鸡长得快,并且不会对其生产性能产生不良影响,小公鸡则反而有可能降低饲料转化率。 小公鸡在肥育阶段的头3周,对低蛋白质水平较为敏感。因此在此阶段,如日粮蛋白含量低于20%,则生产性能下降。某专业机构调查表明:在最初两周,公雏对蛋白质需求量高于小母鸡、小公鸡在第3、4、5、6、7、8周时的蛋白质需求量分别为75、100、140、170、180、185克,比小母鸡相应高5、15、30、20、40、25克。如果雌雄混饲,结果带来要么小公鸡蛋白质不足,要么小母鸡蛋白质过多。普遍提高饲粮中的蛋白质含量,肯定能提高小公鸡的生产性能,但蛋白质过量却抑制小母鸡的生长。英国的研究证实,在配合饲料中如以豆饼作为蛋白质来源,能提高小母鸡的生产性能,而以鱼粉作为蛋白质来源,则能提高小公鸡的生产性能。可以这样认为,小母鸡不会象小公鸡那样对劣质配合饲料敏感而降低生产性能,故在优质饲料感到不足的地区,最好先用于饲养小母鸡。
(三)沉积脂肪的能力不同 公鸡沉积脂肪能力差,母鸡沉积脂肪的能力强。这就反应出公母鸡对饲料的要求不同,公鸡日粮能量要求较高。 (四)对钙、磷及维生素的需求不同 小公鸡对钙、磷的需求量要比同龄小母鸡高;对维生素A、E和B族的需要量也是小公鸡比小母鸡高。因此,当配合日粮时,如果雌雄混合,势必以小公鸡为标准,在配合饲料中增加维生素的用量,因而提高了饲料成本。 (五)对温度的反应不同 雄性肉用仔鸡体重随温度上升而有较大下降,但采食量的减少小于母鸡,雌性肉用仔鸡则随饲养温度每上升1℃饲料转化率减少0.45%。在较低温度下,雄性肉用仔鸡饲料转化率随温度上升明显下降,但在较高温度下饲料转化率下降较少。
然而,如果温度在10~21℃范围时,雄性肉用仔鸡饲料转化率可提高0.57%,大于雌性肉用仔鸡(0.48%)。由此可见,温度升高可使雄性肉用仔鸡比雌性肉用仔鸡节约更多的饲料。所以,在商品肉用鸡生产中,如果采用公母分群饲养,只要对温度实行最佳控制,就可降低雄性肉仔鸡饲养的成本。 温度对肉仔鸡的腹脂及总脂肪蓄积速度也有着显著影响。当环境温度每升高10℃,雄性肉用仔鸡的腹脂及总脂肪蓄积速度高于雌性肉用仔鸡。这进一步证明雄性肉用仔鸡对温度的敏感性高于雌性。 (六)羽毛生长速度不同 公鸡长羽慢,母鸡长羽快。据此反应出同期对环境的要求不同,同时也表现出胸囊肿严重程度不同。
二、分群饲养的技术与管理措施 根据上述生理特点,从饲养管理技术上来讲,混群饲养是无法解决的。只有公母分群饲养方能对这些规律加以利用,并进行科学管理。公母分群饲养的主要技术、管理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根据经济效益的好坏分期出场 一般肉用鸡7周龄以后,母鸡增重速度相对下降,饲料消耗急剧增加,此时如果已达到上市体重,即可提前出售。而公鸡9周龄以后生长速度才降低,与此同时饲料消耗也增加,故可以饲养到9周龄出售。 (二)按公母生理需求调整日粮营养水平 公鸡能更有效地利用高蛋白日粮。喂高蛋白饲料可以加快公鸡的生长速度,且在体内主要是增加蛋白质。故公鸡前期日粮蛋白质水平可提高到25%。母鸡对高蛋白饲料利用率较低,而且对多余的蛋白质在体内转化为沉积脂肪,既不经济,又影响胴体品质,可将饲料蛋白质调整为18%~19%。在饲料中添加人工合成的赖氨酸后,公鸡反应迅速,生长率及饲料效率明显提高,而母鸡对此反应却很小,喂金霉素可提高母鸡的饲料转化率,而公鸡则没有反应。
(三)根据公母鸡的不同特点提供相适应的环境条件 公鸡羽毛生长慢,体重大,胸囊肿比较严重,应提供松软的垫料,垫料厚度要增加,并加强垫料管理,使之处于松软、干燥状态。对于室温,公鸡前期要较母鸡为高(高1~2℃),而后期由于公鸡比母鸡怕热,故室温以低些为宜(比正常温度低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