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北、东北、西南地区大约有30亿亩草原,这个数字大约为我国农业耕地面积的两倍。另外,在内地农区还有无数分散的小面积草山草坡,面积约为2亿亩。这些大面积的草原及草山草坡大多数不宜耕种农作物和栽培树木,而是天然生长着许多低矮的草原植物。其中大部分为反刍动物可采食的牧草。草原上生长的牧草种类繁多,但主要有禾本科、豆科、菊科、莎草科四大类,这些牧草构成动物可采食的主要植被。 禾本科:芨芨草、紫穗羽茅、羊胡子草、鹅冠草、芦苇、芨芨草、碱草 豆科:紫花苜蓿、胡枝子、黄花草木樨、黄花苜蓿 菊科:野艾、驼蒿、香蒿、奶子草 莎草科:莎草苔
总的来说,豆科牧草的营养价值较高,虽然禾本科牧草的粗纤维含量较高,但其适口性较好,特别是在生长早期,幼嫩可口,采食量高,因而也不失为优良牧草。另外,禾本科牧草的匍匐茎或地下茎再生力很强,比较耐牧。菊科牧草往往有特殊的气味,除绵羊外,一般家畜都不爱采食。草地牧草的利用方式主要是放牧,或有计划地在生长适宜时期收割,供晒制干草或青贮。
我国草原面积虽然很大,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超载放牧,加之全球性气候恶化,草原牧草极度稀疏,草原退化严重。草原动物“春乏、夏壮、秋肥、冬死”现象十分普遍,草原的实际牛羊产量很低。为了有效遏制草原退化,缓解诸如“扬沙”、“沙尘暴”等恶劣气候现象的频频发生,草原畜牧业应结束游牧时代,实行围栏放牧及轮牧等放牧技术,有计划扩大人工草场面积,科学确定放牧家畜品种、畜种结构及载畜量,以提高草原的实际畜牧业产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