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粒。加工成粉状并经配合的猪饲料,即全价饲料,通过制粒,可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提高养分的消化率,避免动物挑食,减少浪费。制粒后的饲料,可提高饲料的采食量和利用率5-15%。 在制粒过程中,一般要经过蒸汽、热和压力的综合处理,这可使淀粉类物质糊化、熟化,改善饲料的适口性,使养分更容易消化、吸收,从而提高其利用率。 制粒并经冷却的颗粒料,水分低于14%,不易霉变,易于保存。制粒后,体积变小,便于贮存、运输;也不像粉料那样,在运输中经抖动,易分层而破坏饲料组分的均匀度,降低适口性和饲料的营养价值。
为保证制粒的质量,通常需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原料成分的黏结性:制粒时,成粒性要好,应加入适量的淀粉。淀粉是影响颗粒黏结度最重要的饲料因素。制粒时,由于蒸汽和温、热作用使淀粉糊化而产生黏结性,有利于饲料成分黏结在一起。因此,饲料中含淀粉愈多黏结必愈好。不同来源的淀粉其黏结性也不一样,小麦、大麦所含淀粉的黏结性化比玉米强。豆粕类由于含脂肪少,黏结性较好。所以,在制粒时,一般要加入一定量的小麦粉或次粉。仔猪料制粒时,若含有奶粉、乳清粉、蔗糖或葡萄糖,也可提高饲料的黏结性,如成粒性差,可适当增加次粉或小麦粉的用量。 2、原料粉碎粒度:原料越细,淀粉越易糊化,颗粒的成粒性越好。对于猪饲料一般要求筛孔直径在1毫米以下。早期断奶仔猪可细到0.3毫米。 3、水分、温度和蒸汽压力:水分和温度是淀粉糊化和黏结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糊化和黏结的重要因素。制粒时,水分含量超过8-10%,硬度增加。一般制粒时蒸汽的供给量按饲料供给量3-6%通入,使总的水分含量在16-17%。 温度太低,淀粉的糊化不充分,降低制粒效果;温度太高则使饲料中的某些养分损失,特别是维生素损失较严重。一般制粒温度要求不超过88℃,根据成粒性和冷却后水分的含量,可变动于82-88℃之间。成粒性差,水分含量高,温度可高一些。 蒸汽压力与水分和温度直接相关,蒸汽压力合适,制粒效果好。一般蒸汽压力控制在394-490千帕之间。蒸汽压力愈大,蒸汽通入量也愈大,温度也较高。 如果采用冷压,即没有蒸汽通入,直接从模孔中压出的粒料称生颗粒料。显然,此种生颗粒料没有熟化过程,成粒性较差,粉比率较高,适口性和饲料的利用率略低于经蒸汽调制的颗粒料。 猪饲料颗粒的直径为3-5厘米,仔猪宜小,大猪宜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