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受污染的饲料的处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采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1/6 9:23:09  文章录入:zhaoxiao  责任编辑:zhaoxiao
     随着我国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以及饲料资源的广泛开发利用,饲料毒物的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饲料安全和卫生直接关系到饲喂动物的安全和人类的健康。如1998年英国疯牛病的风波,1999年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事件”等都是由于饲料污染所致。此外,有些饲料企业由于原料配置不合理,重金属及有害物质残留和卫生指标超标,也会造成畜禽中毒及其产品污染。因此,本文对饲料中天然存在的以及由外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所污染的饲料如何在畜禽中利用试作简述。
   
  1、饲料的污染源因素 饲料的污染,可分为内源性污染与外源性污染。内源性污染即粮食收割前污染,污染源为来自土壤或存在于植物体中。外源性污染即收获后污染,在饲料加工、运输、储存、饲喂过程中,空气、水、地面、加工机械、运输工具、储存场所以及饲喂器具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附于谷物和颗粒饲料中,从而造成饲料的污染。
   
  1.1生物性污染
   
  生物污染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与细菌毒素及霉菌和霉菌毒素、寄生虫及虫卵、昆虫等引起的饲料污染。饲料在微生物作用下,将蛋白质分解为氨、硫化氢、硫醇、粪臭素等,脂肪分解产生酸、醛,这些物质对动物机体都是有害的。

  饲料受霉菌感染后,产生各种毒素,如黄曲霉素可使粮食中产生黄曲霉毒素,赤霉菌感染小麦后产生赤霉麦毒素。黄曲霉素Bl又是强致癌剂;而赤霉麦毒素可引起食物中毒。据粗略估计,全世界每年平均至少约有2%的粮食因污染霉菌发生霉变,不能食用和饲用,这个绝对数是十分惊人的。据国际粮农组织报道,1981年世界玉米总产量大约4.5亿吨。按2%的损失,即有900万吨玉米因霉变不能食用和饲用。
   
  我国饲料卫生标准规定了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见附表1。
   
  1.2化学性污染

  化学污染源包括各种有害重金属、非金属、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主要来源有农药(主要是有机氯和有机磷的污染)、化肥、工业三废(产生的N-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与氟化物)等。各国对污染饲料的各种有害物质都有一定的限度。(见附表2、表3)。
   
  1.3饲料中的有毒物质污染

  有一些饲料,如棉菜籽饼、羽扇豆、马铃薯等以及其它青饲料茎、叶、如蓖麻叶、亚麻叶、高粱幼苗、荞麦嫩叶等,本身就含有毒素。此外,有些是有毒植物,是不能用来作饲料的。如曼陀罗、毒芹、毒篙、毛蓑素等。有毒植物中含有各种有毒成分,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生物碱;②配糖体;③皂苷类;④挥发油类;⑤有机酸类;⑥光过敏物质;⑦毒蛋白。
   
  1.4饲料添加剂及其它化学药物的污染
   
  抗原虫药、抗生素、抗菌剂、防腐剂、防尘剂、抗氧化剂、维生素、氨基酸等物质因长期使用或使用不当,也可造成污染,对动物造成危害。
   
  2、受污染的饲料对畜禽的影响
   
  2.1 污染物可和饲料中的其他养分发生反应而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产生的异味损害了饲料的适口性,从而大大降低畜禽的生产性能。
   
  2.2 破坏体内微生态平衡,使免疫功能下降,严重的会致残、致畸形、致突变,有的可直接引起动物死亡。
   
  2.3破坏血管壁因而在皮上出现皮疹,可以引起炎症,还能破坏血球引起溶血。同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繁殖系统和消化器官等发生障碍。
   
  3、对受污染饲料的合理处理和利用技术
   
  3.1热处理

  细菌和霉菌的生长繁殖与配合饲料中的水分和温度有密切的关系。细菌的生长所需的环境水分含量一般在15%以上,最高温度是60~88℃。附表4表示某些霉菌在谷物上生长所需的水分和温度。表5表示浓缩料经热处理后霉菌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热处理对细菌和霉菌污染的饲料有一定的去毒作用。
   
  3.2对重金属污染的处理

  在饲料工业生产中添加金属螯合剂如EDTA,可以降低镉、铜、锌、铅和铝的毒性。另外,还可以利用不同元素间的撷抗作用降低其毒性。例如,镉的毒性与锌镉的比值有密切关系,因镉是锌的代谢拮抗物,锌镉的比值大时,镉显示的毒性小;反之就大。硒和汞可形成络合物,可减轻汞的毒性作用;硒对镉也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加硒可减轻镉中毒。
   
  3.3霉菌毒素污染饲料的脱毒处理
   
  3.3.1物理去毒法

  (1)挑选霉粒法:因霉菌毒素在粮食中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霉坏、破损、皱皮、变色及虫蛀等粮粒及饼块中,因此家庭或小规模生产可将这些块粒剔除。赤霉病麦粒比健康麦粒比重小,可用适当的风力将病麦粒吹掉;也可用一定比重的泥水进行浮选,去除泥水上漂浮的病粒。通过这样的风选和水选,粮食中的含毒量可以大大降低。

  (2)碾轧加工法:一般适用于受污染的大米、玉米。因受污染的大米中,毒素在米糠里的含量最高;玉米中的毒素有54%一72%集中在谷皮及胚部,如碾去谷皮和胚部则可去掉大部分毒素。如将玉米先经水浸泡,再碾轧去毒效果更好。国内有的地区将玉米碾成3一4mm碎粒,加3一4倍清水漂洗,因霉坏部分的谷皮和胚部较轻,可上浮并随水倾去。用此种方重复3一4次,毒素含量将大为降低(注意防止环境污染)。赤霉病麦先经筛选去除一部分病麦再经碾霉去掉皮层及胚部,也可以去除大部分毒素。
   
  (3)紫外线照射、高温高压处理及盐炒法等也可降解部分黄曲霉毒素。例如含黄曲霉毒素B的花生油,可用500 W的紫外灯照射40min,含毒500 ug/ kg的花生油可降至5 ug/ kg。植物油还可采用白陶土或活性炭等物理吸附去毒法。
   
  3.3.2化学去毒法

  (1)氨处理脱毒法:发霉的粮食、饲料可采用此法。在饲料(以玉米为例)中加入浓度为21.3%的氢氧化铵,其重量为饲料的1.5,再加水至饲料重量的12%-17.5%,充分拌匀,装入完好的塑料袋或严密的容器中,密闭,于温度25℃左右下过夜。然后将饲料倒出摊晾,再晾晒15d,除去氨味,即可加工饲用。
   
  (2)化学药剂处理:含毒玉米可采用石灰乳水、纯碱水或草木灰水整粒浸泡2一3h,然后用清水冲洗至接近中性,两小时后烘干,去毒效果可达60一90%。赤霉病麦中的毒素DON,可用5%石灰水清液浸泡两次,每次24
h,毒素含量大大降低,经喂猪试验证明去毒效果显著。

  (3)对已污染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可用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等作提取,还可以用氢氧化钠、高锰酸钾等处理。对已污染玉米赤霉烯酮的饲料可用补充蛋氨酸的方法。添加高于NRC标准30%一40%的蛋氨酸,同时提高日粮中维生素A,D,K添加量及综合营养成分含量,可有效降低毒性效应。或者使用某些饲料添加剂,一些天然和合成的化合物可以吸附霉菌毒素,降低其在动物体内毒性,如水合硅铝酸钙钠(HSCAS)、沸石、酵母细胞壁、酯化葡配甘露聚糖等。

  为了慎重起见,对于确系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饲料,采取去毒措施之后再检测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是否在允许标准之内,以免发生事故。
   
  3.3.3减少毒素与动物接触

  具体的做法是在动物采食前对被污染的饲料进行处理,包括:用正常的日粮来稀释被污染的日粮;增加日粮营养成分补偿被霉菌减少的营养物;添加霉菌毒素结合剂减少其吸收或增加毒素在动物体内的代谢。

  如受镰刀菌污染较严重的原料,应采取控制使用量,与带菌量低的新鲜原料搭配使用,稀释、降低镰刀菌及毒素在成品中的浓度,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使用完。.选择抑菌谱广、抑菌效力强(尤其针对镰刀菌属)的复合防霉剂产品。增加防霉剂的使用量防止霉菌继续快速生长、繁殖。

  3.4 对有毒植物的处理
   
  对已知的有毒物质要经过脱毒处理后再用于饲料生产和饲喂畜禽。
   
  总之,受污染饲料一定要经过合理处理后,再用于饲喂畜禽,保证畜禽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从而保证人类的健康。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