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我国饲草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刊采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9/29 10:11:49  文章录入:月儿弯弯  责任编辑:fuyingjiao
 目前,我国饲草需求旺盛,如果把饲草产业提高到粮食安全的高度,那么这个需求就真正是一个大市场的需求,对应的则是规模化的饲草生产。然而,作为畜牧养殖业、奶业的上游产业,饲草产业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现阶段,我国草种和饲草生产力水平还处在小农经济时代,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低,最典型的特征是“多、散、小、乱”。整个产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质量监管不到位农业部根据《种子法》制定了《草种管理办法》,明确“农业部负责制定全国草种质量监督抽查规划和本级草种质量监督抽查计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规划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监督抽查计划。监督抽查所需费用列入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预算”。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地贯彻落实得很不理想,除了近年来农业部对草种生产和销售的重点地区进行质量监督抽查以外,地方主管部门几乎没有组织过监督抽查工作,质量监管长期处于缺位状态。草产品尽管产量大、市场需求量大,但是目前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

  生产经营水平偏低目前,我国草种和草产品生产经营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打草与采种兼用田生产和草场采集的草种数量多、生产条件差、质量难以控制。二是受比较效益的影响,专用草种子田只能选择偏远贫瘠的弃耕地或低产田,且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不高,草种产量低、质量差。国产优良草品种太少,生产的牧草营养价值低。生产牧草的土地也很贫瘠,缺少水源。三是缺少草种清选加工专业设备,以传统的简单加工方式为主,往往导致劣质种子和杂质较多,种子发芽率偏低,其他植物种子数偏高。

  市场不规范目前,我国草种和草产品企业重贸易轻生产的现象十分普遍,产销脱节,还未真正形成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的草种产业体系。草种和草产品的销售主要以个体商贩零售为主,“多、散、小、乱”的现象十分突出。据统计,每年进入市场经销的种子不足生产量的30%,进入市场的草产品不足生产量的42%,群众自繁自产自用现象较为普遍。草种市场相对混乱,专业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品种混杂、无标签的现象十分常见,假冒伪劣和掺杂使假的产品低价竞销,冲击市场,无法实现优质优价和优胜劣汰。方便运输的草块产品在养殖业中具有很大需求潜力,但是,由于没有标签、草块掺假问题突出、质量没有保证等因素破坏了市场信誉,影响了其应用。

  国产草种市场逐步萎缩全国草种生产量2004年达到高峰17万吨,2010年降到11.7万吨,草种销售量分别为1.3万吨和2万吨(中国草业统计数据)。2010年进口草种为2.1万吨,比国产草种销量还多。2011年我国草种生产量下降到8.9万吨,进口草种量增加到3万吨,其中主要草种苜蓿、白三叶、黑麦草进口量成倍增长。从今年的草种质量监督抽查抽样情况来看,新疆和云南进口草种样品比例占到80%以上。这些都表明进口草种的市场份额呈快速上升趋势。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