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你的公司距离“末日”还有几天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网采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29 10:16:05  文章录入:xiaoyuwanyouxi01  责任编辑:xiaoyuwanyouxi01
    彼得·杜拉克曾说:某家公司一定能长期经营下去,这是不可能的。

  先讲两件事:

  第一,最近一家媒体采访我时,问到:如果真的有世界末日,哪些公司可以登上诺亚方舟?对方做了进一步解释:大灾难过去后,哪些公司更适合重建我们未来的商业世界?

  第二,最近有一本写华为的书在微博上备受关注,书名也颇为惊悚——《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在经过企业认可的案例图书中,敢于起这样一个名字的可谓异数。书名成因如下:两位作者曾拿之前的书名《卓越与孤独》征求华为高层的意见,但一位高层说:有何“卓越”可言呢?华为能不倒下就不错了。此句颇有奥地利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的风范。满座皆有同感,书名遂定为《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这两件事看似没有什么相关性,但却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企业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末日”?

  基业不可能长青

  彼得·杜拉克曾说:某家公司一定能长期经营下去这是不可能的。相反,存在着这样一个规律,人类创造的任何东西终有一天都是要消亡的。一家公司能保持成功超过25年,就是非常罕见的了,“公司是不朽的”是华尔街的误解。也正是参照这样的理念,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在《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中将企业的发展过程分为婴儿期到死亡期10个阶段,他认为企业最终会因“控制性的增强、灵活性的减弱”而走向死亡。

  因此,在西方企业中,企业领导者并不讳言企业面临着危机或有倒闭的可能,即便在一片欣欣向荣之时。比尔·盖茨在微软最强盛时说“微软距离破产只有12个月”,而安迪?格鲁夫则在带领英特尔成功转型后自陈“常常感觉有一朵阴云正向我飘来……因此,我总是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处理一切事务”。

  但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或许是很难接受的一个理念。在中国甚至东方的经营理念中,打造百年老店,实现永续经营是最高的成就。如果企业没有一个长期的目标,没有持之以恒的努力,那这样的企业将一事无成,起码不值得众人尊敬。

  所以,在中国企业界,一直渴望做大做强,渴望超速成长,渴望基业长青,但对于危机和风险的讨论则成了奢侈之事,不到无可挽回、覆水难收之时,企业中鲜有人真正正视那些可能将企业置于死地的危险因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企业界有那么多败局,在复盘之时竟吃惊地发现它们竟多数是“常识之败”,原本可以不至于此,甚至完全可以规避。中国企业很像是遵从着孔子的那句训诫“未知生,焉知死”,但也常常因对“死”不察而导致“生”也糊涂。

  玛雅预言的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华为的存在是中国企业界的一个反例。华为是中国近30年最成功的企业之一,直到目前为止,它仍然保持着极快的发展势头。而华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直面危机的果敢与决然,敢于“将每日视为末日”以对自己进行倒逼。任正非早在《华为的冬天》里就表白: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10年。这番自白,可算得上企业界对“向死而生”的最好诠释。

  而到今天,我们也能看到那些成功的企业,或者说仍能保持成功的企业,正是那些时时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的企业,它们意识到自己“如临险地,如履薄冰”,从而不断调整,以跟上不断变化的市场。当然,悲观一点来讲,这些所有的努力,也不过是延缓死亡之日的来临。

  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真的会相信玛雅预言中的世界末日,但任何一家志向远大的公司,都在借此机会思考“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我”,这也是“末日”能带给我们的最大意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