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用人不疑VS用人要疑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网采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31 15:57:47  文章录入:玉蝴蝶之痛  责任编辑:hanliu
 《三国演义》说三国,其实是以“刘皇叔兴复汉室”一国的中心观点来写的。一百二十回中,前四十回写刘备东奔西走二十年一事无成“潜龙勿用”的一段;中四十回写他用诸葛亮,战赤壁、取荆州、入成都、进位汉中王及至称帝,十年间“剥极而复”的一段;后四十回则写刘、关、张未能坚持联吴灭曹的战略,以致五年间三人先后含恨离世,其后诸葛亮虽南征北伐、鞠躬尽瘁,却终无力回天,“盛极而衰”的一段。在这由喜入悲的转折点中,有一个较不显眼的关键人物,便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吕蒙。吕蒙继周瑜、鲁肃之后成为东吴水陆都督,当中有一段插曲:

    话说关羽围攻樊城,大败来援的曹军、擒于禁、杀庞德,声威大震,却不防中了毒箭,让神医华佗疗伤后,余怒未息,续攻樊城,想要一举捣向曹操的老巢许昌(樊城和许昌的直线距离约为现在上海、南京的间距)。曹操震恐之下,发信向孙权求救。这时正好吕蒙也向孙权建议:乘关羽不备,从后夺取荆州,两面都正中孙权下怀。

    当吕蒙用装病计让关羽放松后方的警戒,将荆州守军都调往樊城后,东吴可说已完成了偷袭的准备。此时孙权召见吕蒙说:“今云长果撤荆州之兵,攻取樊城,便可设计袭取荆州。卿与吾弟孙皎同引大军前去,何如?”孙皎字叔明,乃孙权叔父孙静之次子也(看来孙权还是信不过“吴下阿蒙”,要派个亲信堂弟孙皎去监军)。

    蒙曰:“主公若以蒙可用,则独用蒙;若以叔明可用,则独用叔明。岂不闻昔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事虽决于瑜,然普自以旧臣而居瑜下,颇不相睦;后因见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亲胜于普,恐未必能相济也。”(你要信得过我,就放手让我去做,假如派个亲信来监军,可难保我俩能和衷共济,这任务能否成功也就难说了。)

    权大悟,遂拜吕蒙为大都督,总制江东诸路军马;令孙皎在后接应粮草。

    不久,吕蒙果然袭取荆州,擒获关羽,立下了大功。客观而论,孙权在紧要关头能放手让吕蒙去干,确是让刘备由盛转衰,最终只能偏安蜀汉的一个关键点。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一段可为例证。

    近来在杂志上读到有人一反常道地说“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感觉很新鲜。2002年,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陈乃醒主任在“中小企业经济论坛”上谈到“疑人要用,用人要疑”时,引起了与会三百多位中小企业家的热议。看来,传统“不疑”论正遭到现代企业家们的“大疑”。

    究其实,所谓“疑”,可能是怀疑所用之人的能力,也可能是怀疑他的操守、忠贞,二者大相径庭,适用的场合也要分管理和领导而有不同:

    管理上,“用人要疑”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用人要疑”是自然之理。为了防弊、防错,必须针对人性的弱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能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制度流程。否则,如果企业完全用人不疑,那岂不等于自悬一把“达摩克利斯剑”在头上?几年前巴林银行因疏于防范,让尼克?利森一人亏掉8亿英镑,百年基业一夕化为乌有;2010年台湾某法律事务所同样因流程管控上的漏洞被盗三十几亿新台币,都是用人不能不疑的深刻教训。

    因此,不能将“疑”狭隘的理解为“不懂得尊重人的怀疑”,而应该把“担心疏漏对组织造成的危害”当成保护企业、也是保护员工的一种健康、正常的手段。

  有次去上海美国领事馆办签证,一进大门,就看到墙上一则英文告示,上面印有美国国务院的免费电话号码,大意是:“如领事馆内的工作人员有不当行为,可直接拨打这个电话到美国国务院投诉”。这不是明摆着不信任领事馆的工作人员吗?他们没有情绪或反弹吗?看来,只要让自我检查成为常态,那就不致让问心无愧者不悦,而且也会因谨慎小心而不致枉法,实际上对员工是好事。政府机构如此,企业更不用说。

    台湾已故历史小说家高阳的名著《胡雪岩》一书,写咸丰年间这个红顶商人的事迹,其中有一段关于用人当疑不疑的讨论:

    有个做南北杂货的老板发觉近来东西老掉,窃贼手法高妙,看系内贼所为。几经明察暗访,感觉一人嫌疑特重。但此人恰恰是所有伙计中最能干的一个,本事比旁人不知高出多少。这时老板该怎么办?

    疑人不用:有人认为应立即开除此人。但也有人反对:难道别人就没嫌疑?何况,聪明人贪点小钱总还能做事,要让笨人担纲,啥事也干不了!

    疑人要用:一友人建议老板找这个伙计来恳谈,明告他东窗事发,但念在他多年的贡献,打算既往不咎,后面不可再偷。对此胡雪岩不赞成:这样做,两方可能暂时相安无事,但那伙计心里总难免有个疙瘩在,做不多久终会离开(后来果然如此)。

    胡雪岩的看法是:老板不如装傻,然后调这个能人来负责抓失窃的问题,亦即“要用疑人”来做“用人要疑”的事。

    从事后诸葛亮的观点来看,如果一开始那老板就先以“用人要疑”的态度明定防范流程,也许后来就不必大费周折了。

    领导上,“有疑处不疑,不疑处有疑”

    管理上“用人要疑”,领导上则似乎要“用人不疑”才好。但事情往往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许多地方可能还要在“有疑处不疑”和“不疑处有疑”相互搭配才行。

    刘邦用陈平,是用人不疑的事例。当陈平被魏无知举荐来到汉营不久,有人检举说陈平和嫂嫂私通,又收受贿赂。刘邦怒找魏无知来质问:“你怎么给我推荐这样的人!”魏无知回答:“您是问我有没有能干可做军师的人,并没问我谁是君子。”刘邦后来重用陈平,六出奇计,为汉朝开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由此可见:世无完人,用人总要在有疑处不疑地用其长处。否则凡事求全怀疑,天下将无可用之人。

    另一方面,企业甄选人才时,即使品貌端正,履历无瑕,也难即断定是既能信赖又有能力。这世上人和事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即使现在符合条件,将来情况有变,就又可能不符需求了。所以即使此刻看来不错,也还是要“在不疑处有疑”:

    (1)用清楚的目标管理来协调大家的步伐,并调整上下之间的期望值。

    (2)因应外界的变化,定期调整组织和个人的目标,让大家必须相互协作,而非单线领导(见《矩阵组织与正反相生》一文)。

    (3)人不是物,是能学习、会成长的。因此要不断促进组织和个人的学习成长,而非一成不变地用人不疑。

    世界是多彩多姿、幻化万端的。风景既非黑白,人物也不能简单的以忠奸来概括。任何组织的经营,都得建立“用人要疑”的管理体系,和“用人不疑、疑人要用”的团队搭配,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逻辑所能概括。说到底,孟子的名言“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才是究竟。用人疑不疑,当作如是观。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