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以来,生猪价格一直下跌,每担(50公斤)从820元左右跌到现在的不到600元。为此,6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建议广大养殖户全面判断市场形势,适当缩减能繁母猪的饲养,减少后备母猪的补栏,尽快扭转生猪产能持续过剩的局面,并已启动包括收储国产冻猪肉等在内的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由国家发改委发布生猪市场预警信息,这是极为罕见的。
“毫无疑问,现在又进入‘猪周期’了,只不过今年这轮‘猪周期’来得很蹊跷。”
长期关注市场行情的阜宁县林木渔业局副局长刘满昌告诉记者,以前生猪价格峰谷大概3年出现一次,但现在变得毫无规律可循。一方面,玉米等制作猪饲料的重要原材料价格一直在上扬,人工工资也比去年高了20%左右;另一方面,猪肉价格却在往下掉,导致几乎所有养殖户亏损。“当然,这与季节性的消费淡季有关。进入5月以后,猪肉消费就进入淡季,价格适当下跌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经过这些年的价格涨跌,养殖户们已经变得很理性,绝大多数散户已经退出,剩下来的多数是规模养殖户,他们对市场的判断更加理性,尤其对于存栏母猪的数字变化非常敏感。就拿阜宁来说,作为全国最大的生猪生产县,这年把时间,800多规模养殖户都没有盲目扩大养殖规模,有的反而缩小了规模,再加上今年初春苗猪死亡率较高,这一茬生猪的供应量不可能大幅增加,但没想到价格还是跌了。农民们很疑惑,我们也觉得如今的‘猪周期’变得难以捉摸。”
尽管“猪周期”难以捉摸,但是导致生猪价格下降的原因还是可以找到的。除了进入消费淡季这一原因,另一原因是进口猪肉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中国生猪预警网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国内生猪供应相比去年没有很大增长,但由于人民币升值,国产生猪的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三分之一,进口生猪量猛增,同比增长1.1倍,这就对国内生猪市场造成很大冲击。
省农委一位专家认为,防止生猪价格暴涨暴跌,除了需要让养殖户和市场之间达到信息对称以外,抑制生猪进口量也相当重要。“不仅生猪市场受到进口产品影响,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进口大米也已对国内粮食市场产生影响。进口产品对农民的种植、养殖积极性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很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国家财政对种养业补贴力度很大,如果大量进口这些国家的农产品,一方面影响我国农民增收,另一方面,粮食和猪肉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其价格暴涨暴跌对城市居民也很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