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猪价春节后接连跳水 养殖户几乎无一不赔本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采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4/7 9:03:52  文章录入:zhaoxiao  责任编辑:zhaoxiao

  坐过山车,玩的就是个心跳。可猪价一旦坐上“过山车”,养殖户的心里就只剩下“痛”了。从春节前一路走高,到春节后接连“跳水”,猪价再次搅动了生猪市场敏感而脆弱的神经。猪肉价格“跌跌不休”,让饲养户大呼“伤不起”,为了减少损失,一些地区养猪户数持续减少,大量散户退出市场,母猪数量出现滑落。

  这样的景象,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值得深思的是,为何猪价一次次大起大落?未来稳定生产出路何在?日前,记者深入传统生猪养殖大县——山东高青县一探究竟。

  猪价“跳水”

  无论养殖户还是养殖场,几乎无一不赔本

  育肥一头230斤的生猪,到底要花多少钱?

  山东高青县孙庄村养殖户孙文学算了一笔账:料肉比为4∶1,饲料成本为4×1.4×230=1288元,防疫费30元、水电费15元、人工费86元、利息14元,共计1433元,成本线在6.5元左右。

  同样是在高青县,万隆养猪场年存栏4000头、出栏8000头,还有可繁育的母猪700头。如此大的规模,成本账又如何呢?

  经理李宗汉介绍说,这里的生猪料肉比为3∶1,饲料成本需1.5×230×3=1035元,此外还有防疫费50元、水电费10元,再加上人工费、贷款利息等费用,成本线大约要在7.5元左右。“如果现在出栏,一头生猪我要亏200多元。价格涨到7.5元以上我才能保本。”

  作为传统的生猪养殖大县,高青县共拥有规模养殖场42处,年存栏11万头,出栏20万头。按照目前生猪6.5元左右的收购价测算,无论是养殖户还是养殖场,几乎无一不赔本。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也验证了这一点:截至3月6日,国内猪粮比价跌至5.95∶1,跌破6∶1的全国平均盈亏平衡点,进入《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设定的蓝色预警区域。从存栏情况看,当前我国生猪产能偏高,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仍可能持续一段时间。

  猪价不稳,对养殖户而言并非新鲜事。在孙文学的账本上,记录着近两年的生猪价格波动情况:2011年销售生猪17次,7.2元—7.9元4次,8元—8.9元3次,9元—10元10次,最高价10元,最低价7.2元,平均价8.7元;2012年销售生猪16次,6.5元—6.9元3次,7元—7.96元9次,8元以上4次,最高价8.15元,最低价6.6元,平均价7.3元。

  忽高忽低的猪价,使得许多养殖户在价格低位时为减少亏损而急于出栏,从而致使供大于求的局面愈演愈烈,生猪价格承压继续下行,形成恶性循环。

  风险积聚

  如不及时出台措施止损,后期猪价将面临大涨风险

  春节过后,生猪存栏较为充足,而消费需求却在减少。

  高青县畜牧局副局长孙学明认为,生猪养殖一般2年半至3年为一个周期,2013年恰好进入价格低谷期。从2月24日开始一周内猪价从7.5元跌到6.5元,这一变化明显超出市场预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恐慌情绪的出现。“定价权又不在养殖户手中,部分收购商利用市场周期故意压价,尤其是小型的养殖户由于没有固定销售渠道,利益更得不到保证。”

  与此同时,其他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滋长。

  尽管最近生猪价格在持续下滑,但饲料、人工等成本却一直在上涨。春节后豆粕(3130,-70.00,-2.19%)价格由原来的1.6元涨到了2.15元,麦麸由原来的0.8元涨到了1.02元。万隆养猪场的工人工资从去年的1500元—1800元增加为现在的2000元—2500元。“招工也是大问题,我们这的工人年龄大多在50岁左右,年轻人对畜牧养殖不感兴趣,一听说干养猪的活扭头就跑。”李宗汉说。

  前段时间,黄浦江里出现的大量死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实在养殖场内,生猪的防疫保健一直是重中之重。一般而言,育肥猪的病死率较低;在冬季或气温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仔猪的病死率偏高,成活率往往在80%—90%之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