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 PPV)是导致易感母猪发生繁殖障碍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受感染的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及血清学阴性经产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弱仔及屡配不孕等,而其他年龄的猪感染后一般不表现明显的临诊症状。目前,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在大多数感染猪场呈地方性流行,猪群感染后很难净化,从而造成了持续的经济损失,现已是我国较常见的猪病之一。
一、流行病学 猪细小病毒病已在世界各地普遍流行,寻找阴性猪群已比较困难。迄今,猪细小病毒病只发生于猪,猪是猪细小病毒病已知的惟一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系的猪均可以感染,感染后终生带毒。在急性感染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粪、尿和精液等)排毒。传染源主要是感染猪和被污染的圈舍、器具等,感染猪的排毒期虽然只有7~14天,但是被其污染的圈舍至少在4个月内仍具有感染性,这主要是因为该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公猪、母猪和育肥猪的感染大多数是由于接触污染的饲料和饮水造成的,另外也可以通过生殖道传播,经胎盘传播给胎儿,构成垂直传播导致胎儿发病,同时发现,一侧子宫角内的胎儿感染后,可以水平传播给另一侧子宫角内的胎儿。 目前,该病几乎存在于所有猪场,通常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一旦传人猪群,随后几年不断出现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一般导致的病害与妊娠阶段存在相关性,在母猪妊娠30天内感染,主要导致胎儿死亡、重吸收;在母猪妊娠30~50天内感染,主要表现为胎儿木乃伊化;妊娠50~60天内感染,主要发生流产、产死胎;母猪妊娠70天后感染,一般不引起病害。由免疫母猪所哺乳的仔猪,可以从初乳中获得高滴度的抗体,并且维持16~24周(平均为21.2周)。近年的研究还发现,PPV可以与猪圆环病毒混合感染,导致新出现的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发生。
二、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各年龄猪的急性感染(包括发生繁殖障碍的怀孕母猪),均呈现亚临诊症状,即无典型的临诊表现。但是大多数组织器官中存在大量病毒。易感猪感染后的主要特征和仅有的临诊症状是发生繁殖障碍,导致流产、胎儿死亡并被重吸收,妊娠母猪的腹围减小,产死胎、胎儿木乃伊化等,其中以产木乃伊胎为主。此外,母猪的其他表现还有返情、屡配不孕以及妊娠期、产仔间隔延长等。病毒感染对种公猪的生产性能没有明显影响。 在非妊娠母猪没有发现大体病变和镜下病变,怀孕母猪在自然感染时也没有大体病理变化,但在妊娠后于子宫内人工接种病毒,可以出现固有膜深层和子宫内膜区域出现单核细胞的聚集,导致胎猪出现组织病理变化,引起胎儿的细胞浸润,在胎儿的大脑、脊髓和眼结膜有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成的血管套,但是子宫的病变更加明显。 妊娠早期的胎儿免疫力低下,感染后可以出现较多肉眼变化,包括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偶尔可见充血和血液渗入组织内,伴随体腔内浆液性渗出物的淤积,出现淤血、水肿和出血,胎儿死亡后随着逐渐变成黑色,体液被重吸收后,呈现“木乃伊化”。由于病毒和病毒抗原大量分布于感染的胚胎组织,死亡胎儿的镜下病变主要是多数组织和血管广泛的细胞坏死。
三、防制措施 目前,对该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同其他许多病毒病的防制一样,免疫预防是控制该病的关键,由于猪细小病毒血清型单一及其高免疫原性,使得疫苗接种成为控制猪细小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 可应用的疫苗有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其中灭活疫苗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在早期的研究报告中,猪细小病毒疫苗的免疫均为间隔2~3周的二次注射接种,随着疫苗生产工艺的改进,许多学者发现一次免疫注射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但在生产实际中,我们发现,我国头胎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情况仍较为严重,经济损失较大,因此,我们推荐的免疫程序为在5月龄左右注射第一次,间隔1个月后再加强一次,效果比较好。 预防该病还需要加强管理,对于阴性猪场要避免引入阳性猪只,在引种时进行血清学或疯原学检查;对于阳性猪场要合理管理阳性猪,初产母猪在配种前可以进行人工主动免疫接种来预防该病。另外,要妥善处理感染猪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的器具、场所和环境等。由于该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进行消毒时要采用其敏感的消毒剂(如0.5%漂白粉或氢氧化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