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毛皮动物传染性肝炎的治疗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27 10:33:28  文章录入:zhaoxiao  责任编辑:zhaoxiao
 毛皮动物传染性肝炎(Canine Infectious Hepatitis)是由Rubarth于1947年首次发现的,由犬传染性肝炎病毒(ICHV)引起毛皮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的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循环障碍、肝小叶中心坏死、肝实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核内出现包涵体。

  病原与流行病学

  毛皮动物传染性肝炎病毒(ICHV)为犬腺病毒I型病毒,属腺病毒科、哺乳动物腺病毒属成员,ICHV可以凝集人O型血和鸡、大鼠的红细胞,利用这种特性可以进行血凝抑制试验。

  ICHV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室温下可存活10~13周,附着在针头上的病毒可存活3~11天,对乙醚、氯仿、酒精有耐受性,苯酚、碘酊及火碱是常用的有效消毒剂。

  患病毛皮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呕吐物、唾液、鼻液、粪便和尿液中都带有病毒,康复的毛皮动物可经尿长期排毒,狐狸、水貂、貉子、狗等动物都易感染,未成年的毛皮动物感染率和致死率均较高。

  症状与病变

  肝炎型:自然发病潜伏期为6~9天。患病毛皮动物食欲不振,饮欲增加,常见呕吐、腹泻、眼和鼻流浆液性粘液性分泌物,右腹有压痛、呻吟,某些病例头颈和下腹部水肿,一般没有神经症状和黄疸,患病毛皮动物凝血不良,一旦出血,往往流血不止,在急性症状消失后7~10天,约有20%的康复。毛皮动物一眼或两眼呈现暂时性角膜浑浊,称之为“肝炎性兰眼病”。剖检见有血样腹水,肝脏肿大,色淡呈黄褐色并混有多量暗红色斑点。胆囊壁水肿、出血和肥厚。肝细胞及窦状隙内皮细胞有核内包涵体,一个细胞核内只有一个包涵体。

  脑炎型:发生于狐狸、水貂、貉子和黑熊等野生动物,潜伏期6~7天,常突然发生,呈急性经过,病初发热、流鼻涕、食欲废绝、腹泻、眼球震颤,之后出现神经症状,动物过度兴奋、肌肉痉挛、共济失调,最后麻痹、昏迷死亡,有的病例有截瘫和偏瘫。

  剖检可见心内膜、脑膜、脑脊髓膜、唾液腺、肺脏等脏器组织点状出血,脑脊髓和软脑膜呈袖套现象,在脏器的内皮细胞和肝上皮细胞中有核内包涵体。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可抽取

  发热期血液、尿液等,死亡毛皮动物的肝脏、脾脏及腹水等进行病毒分离鉴定,也可进行血清学诊断如荧光抗体检查、补体结合反应、琼脂扩散反应、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等。

  临床诊断时要注意与犬瘟热相鉴别。传染性肝炎时,常见有暂时性角膜浑浊,出血后凝血时间延长,剖检可见有肝脏、胆囊的病变及体腔血样渗出液,而犬瘟热无此变化。组织学检查,传染性肝炎为核内包涵体,犬瘟热则在核内和胞浆内均有包涵体,而且以胞浆内包涵体为主。

  防治措施

  发现患病毛皮动物应立即隔离饲养和护理,消毒污染的环境和用具等。治疗多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早期应用高免血清或丙种球蛋白,2~3毫升/千克体重,以抑制病毒繁殖和扩散;静脉输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复方生理盐水,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利用抗菌药物防止并发或继发细菌感染,使用中特养的护眼保肝剂、复方大青叶注射液、板兰根、抗病毒口服液、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B1和B12等药物。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饲料中添加足够的维生素A、D和E.对于成年毛皮动物眼炎或角膜浑浊的病例可用疱疹净点眼剂进行治疗。

  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在于定期进行免疫接种和实施一般的兽医卫生措施,目前多用犬传染性肝炎Ⅰ型弱毒活苗,一般于6周龄初免,以后每半年加强一次免疫,也可用犬腺病毒Ⅱ型弱毒苗或福尔马林组织灭活苗进行免疫接种。中特养的包被VC在注射疫苗前后2天,每天在饲料中添加0.02克/只,可以降低应激反应。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