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瘟俗称“大头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由鸭瘟病毒引起。鸭瘟是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一种传染病。新型鸭瘟的急性、热性、败血性更强。 1.症状及病变 病鸭初期表现为垂头缩颈、精神萎靡,体温迅速升高到43℃以上,且持续不退,少吃或不吃,走动困难,排绿色、灰绿色稀粪,泄殖腔周围羽毛被排泄物沾污,继而在鼻腔观察到浆液性分泌物,逐步变成黏性或脓性分泌物,随后流泪伏卧不起,出现眼睑水肿,翻开眼睑可以见到眼结膜充血或有小点出血,甚至形成小溃疡,部分病鸭表现出头颈肿大,最后呼吸困难,叫声嘶哑,至衰竭死亡。常衰竭死亡,病程2-5d,致死率在90%以上。少数不死的转为慢性,表现消瘦,生长发育不良。
2.治疗措施 此次鸭瘟由于病情急、病程短,治疗上采取了兽医从业指南中常规的鸭瘟治疗措施,即以抗菌药物和鸭瘟抗血清治疗,但在治疗效果不明显后,改用以下措施:一是复方病毒哇可溶性粉。饮水时,用复方病毒哇可溶性粉100g加水400kg,拌料时则用100g加入饲料200kg,2次/d,连用3-5d。二是复方利巴韦林。用毒获灭100g加水200kg,连用3-5d。三是禽用干扰素。成年鸭每羽肌内注射1mL聚肌胞,隔3d注射1次,连用2-3次。四是中草药治疗。全蝎10条,积壳、巴豆、党参、车前子、甘草各50g,生姜、神曲、桂枝、乌药各100g,与水800L一起煮(药物要用布包起来);煮干后再用白酒600-1200mL拌稻谷,喂给鸭子吃,每天每羽鸭喂药30-50g,连喂3d。经上述方法治疗,此次治愈率约40%左右,虽然疗效并不显著,但在如此紧急的暴发性流行传染病中基本起到了控制疫情的作用,说明上述方法基本上是可靠的。
3.预防措施 (1)提高鸭群的整体营养水平 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发病的肉鸭只能予以淘汰。该病主要发生于1月龄以下的雏鸭,而雏鸭抵抗力较低,为减少应激因素的影响,要多给雏鸭补给维生素、补液盐等,让雏鸭能够健康地生长和发育,早期阶段也可使用一些新型抗菌素、抗病毒类药物以及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草药类药物,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积极改善饲养环境和条件 由于该病毒不耐热,禽舍内可用75%乙醇、0.5%石碳酸、0.5%漂白粉和5%石灰乳等药物进行预防性消毒,尽可能杀灭和致弱病毒。一旦发生鸭瘟,应迅速对鸭群进行全面检疫,并采取全面封锁、隔离、消毒和紧急预防接种等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