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症状 1.1 发病鸡场引入 830 只 28日龄的土杂肉鸡, 引入后所喂饲料由原用料逐渐替换为自配饲料。鸡采用上午圈养补饲、 下午林间散放的方式饲养。 不久在圈舍内发现 16 只鸡伏地不起, 林间发现 3 只伏地不起; 随后在圈舍发现 47 只伏地不起,林间发现 23 只伏地不起。采取隔离措施后,前期病鸡开始现死亡,疑似传染病暴发。 1.2 临床症状。发病初期病鸡有食欲和饮欲, 能向补饲点扑腾,常以飞节着地扑行,大多伏地休息, 部分病鸡膝关节肿大。提拿病鸡, 感觉其骨架不实。 发病后, 鸡在隔离区内久卧不起,个别鸡出现腹泄,体温升高至 41 ℃。伏地不起的鸡姿态、 形态各异, 有的呈内弧状、 外弧状、 劈叉状、 侧卧状, 有的精神异常, 头颈无力、 呼吸困难, 伴发咳嗽等。 发病后 2 d 病鸡精神萎顿, 腹泄, 发烧的鸡增多。发病 4 d 后鸡出现死亡。死亡鸡内脏无明显病理变化, 但败血症表现明显, 其胃肠道空虚、 松弛, 胸腔、 腹腔异常。 1.3 该场鸡群严格按免疫程序实施了预防注射, 饮水中定期投放了防制细菌性传染病的药物。据此初步排除鸡患病毒性、 细菌性传染病。 2·临床诊断 根据以上检查, 初步诊断为鸡缺钙。 3 治疗 3.1所有发病鸡肌肉注射维丁胶性钙 2 mL,连续注射 2 d, 饮水中添加 VD。 3.2未发病鸡每只皮下注射维丁胶性钙 1 mL,连续注射 2 d,饮水中添加 VD。 3.3全群鸡饮水中投放适量葡萄糖酸钙。 用药 72 h 后发病鸡大多康复。 4 发病原因 4.1 鸡场自配饲料中的钙、 磷比例符合鸡群生长及生理需要,但补饲方法不当。 饲养员将干粉料投放入料糟,鸡群进食后, 料糟底部仍留有较多的钙、磷原料。随后该场改用湿料投放补饲。 4.2 圈舍内仅有照明灯,鸡群光照不足。 随后改为按圈舍面积安装白炽灯保证光照强度。 4.3 林间散放, 日照不充分。对策是饲料中添加足够的 VD, 林间补种富含 VD的牧草匀饲喂 (种鸡用量加倍 ) 。 4.6 每天下午4~5点给产蛋鸡投喂颗粒状钙质添加剂,如粗贝壳片、 颗粒状碳酸钙、 蛋壳碎片等, 每100 只鸡加 1kg, 将其直接放在饲料槽内任鸡采食。粗粒钙质可在鸡的肌胃中停留较长时间,在夜间能不断提供钙质。母鸡清晨时对蛋白质需求量较大,可添加适量龟粉、 蚯蚓、 无菌蝇蛆等。 4.7产蛋期鸡每日光照时间应保持在 16h 左右,人工光照时间从早晨 6 点半开始到晚上 22点半结束。饮水最好用自来水,避免饮硬水。 4.8减少饲料喂量 (鸡群产蛋高峰前限量小,高峰后限量大) 或增喂苜蓿粉等纤维含量高的饲料,夏季更应注意这一问题。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 E和亚硒酸钠、酵母粉也可减少发病。 4.9当鸡发生脂肪肝后, 可采用以下方法减缓病情: 每 1t 饲料添加硫酸铜 63g、 胆碱 55g、 维生素B1 23.3mg、 VE 5500 国际单位、DL-蛋氨酸 500g。每只鸡喂服氯化胆碱 0.1~0.2g,连续喂 10d; 将日粮中的粗蛋白水平提高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