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菌普遍存在于外界环境中,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易于大量繁殖。繁殖过程中产生的B1、B2等各种黄曲霉毒素,对家禽有明显的致病毒性,可引起家禽急性或慢性中毒,破坏家禽造血及免疫系统,并由此继发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南方天气温暖潮湿,饲料保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家禽的黄曲霉毒素中毒病的发生。2004年5~7月,南宁市多个养鸭场发生临床以贫血消瘦、慢性下痢、偏瘫或跛行,剖检见以肝病变为主征的雏鸭疾病,养殖户起初疑为鸭病毒性肝炎并发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经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送我站求治,经病理剖检、实验室检查及饲料黄曲霉毒素测定,确诊为雏鸭黄曲霉毒素中毒并发细菌感染,采取针对性措施后,很快控制疫情。现报道如下。
1 发病概况
养户均采用某饲料厂生产的中大鸭料,饲喂7~10天后陆续发病。发病日龄不等,以20~30天龄多见,发病率30%~50%。病鸭初期拉水样稀粪,后转为青绿色稀粪;鸭群食欲减少,饮欲增加;鸭群躁动不安,易惊,明显的神经质;病鸭生长迟缓停滞,羽毛粗乱,明显消瘦贫血,肛门有白色或绿色粪污;部分病鸭侧瘫,头颈震颤或扭曲。
2 剖检病变
剖检各养户送检病死鸭共计约150只及病残鸭约60只,病变以肝脏病变为主。肝脏颜色土黄色(75%),肿大质脆(85%)或萎缩硬化(10%),肝表面网格状病变 (15%),散布点状出血斑(60%)或灰白色斑状坏死灶(15%),尤以肝边缘坏死灶明显。部分病鸭腹水(15%),心包黄色积液明显(70%),胰脏散布灰白色坏死点。肠道出血明显,肾脏肿大苍白(30%),部分病鸭肝、心有白色纤维素渗出物覆盖(30%),胫骨髓颜色变黄。
3 实验室检查
3.1 细菌检查:70份肝组织涂片镜检,革兰氏染色,G-小杆菌检出率为35%。26份肝、脑病料接种血液培养基常规培养及烛缸培养,细菌检出率为42%。生化试验细菌鉴定结果如表1。
3.2 病毒检查:无菌采集病鸭肝、脑病料各5份,充分研磨,1∶4生理盐水稀释,加双抗1000IU/ml室温作用10min,反复冻融3次,3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菌检阴性,尿囊腔接种9天龄非免疫鸡胚及11天龄鸭胚各5只,接种量为0.2ml/只,38℃培养观察5天,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无死亡,剖检接种鸡、鸭胚无病变。
同时用上述病料肌注接种7天龄健康雏鸭各3只,接种量为0.5ml/只,饲养观察10天,未见发病。
4 饲料检测
采集5个发病鸭场同批次饲料各一份作黄曲霉毒素B1测定,测定结果分别为:30μg/kg、25μg/kg、25μg/kg、28μg/kg、35μg/kg,平均为28μg/kg,明显超出国家饲料卫生标准规定的黄曲霉毒素限量:(雏鸭≤15μg/kg)的标准。
采用上述批次饲料饲喂10天龄樱桃谷雏鸭10只,第5天雏鸭开始出现精神不振,拉水样稀粪,食欲减少,明显神经质。20天龄扑杀,雏鸭发育不良,肝黄染质脆,肿大,散布出血点,心包积液,肾肿大苍白,肠道出血明显,部分胫骨骨髓黄染。
综合临床病史、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查、动物接种、饲料黄曲霉毒素B1测定严重超标情况,确诊为雏鸭黄曲霉毒素中毒继发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
5 控制措施
5.1 鸭群马上换料,同时每100kg饲料中加喂维生素C30g、葡萄糖500g。
5.2 每100kg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20g、阿莫西林30g,自由采食。
上述方法连用5天后,鸭群死亡完全得到控制,鸭只体况明显改善,食欲增加,一周后恢复正常。
6 讨论
6.1 花生、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籽实容易被黄曲霉菌寄生,而它们的饼粕等副产品又是配合饲料的最主要原料,外界条件适宜时常因饲料或原料保管不当引起不易为人察觉的霉变,导致雏鸭黄曲霉毒素中毒,我市每年都见有零星发生。预防本病发生的主要措施包括,饲料生产厂家要把好原料质量关;厂家、养殖户都要注意妥善保管饲料,严防因长时间接触潮湿空气引发霉变;养殖户自配饲料要视季节变化,调整原料种类,每年霉雨季节最好不使用花生麸,收购南方本地玉米必须充分曝晒后再行使用或收藏;发现变质的饲料或原料应坚决弃用。
6.2 黄曲霉毒素的靶器官为肝脏,一旦发生中毒,其病变常表现在肝脏的损伤上。本次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养殖场中,同群饲喂的鸡只无一例发病,这除了采食量相对较少的因素以外,与家禽的易感性密切相关。家禽对黄曲霉毒素敏感性依次为雏鸭、火鸡和野鸡,而鸡具有相当的耐受力,这是在诊断本病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6.3 黄曲霉毒素中毒常引起家禽造血机能及免疫系统的破坏,导致家禽贫血,免疫力低下,极易诱发细菌及病毒的继发感染。本案中的大肠杆菌及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应是继发感染。
6.4 维生素C具有明显的抗坏血功能,有解毒退烧、抗应激、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葡萄糖有较明显的解毒护肝作用,促进肝功能修复;配以抗菌药物氟苯尼考、阿莫西林,对黄曲霉毒素中毒引起的机体造血功能损害、免疫力破坏以及肝功能的破坏及其后的细菌性继发感染,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能快速促进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