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羊双腔吸虫病的防治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采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21 9:06:40  文章录入:ziyoufeixiang  责任编辑:jiaxy

      羊双腔吸虫病是矛形双腔吸虫寄生于羊肝脏和胆囊内引起的以黏膜黄染、消化紊乱、水肿等为特征的寄生虫病。羊的感染率可高达70%~80%。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夏、秋季感染,冬、春季发病。

  轻度感染时一般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时,可见可视黏膜黄染,消化紊乱,颌下水肿,下痢,逐渐消瘦,有的体温升高,最后陷于恶病质而死亡。
预防 

  (1)定期驱虫:对同一牧地的所有家畜,每年的秋后和冬季进行定期驱虫,驱虫后将粪便集中进行堆制处理,利用发酵产热杀死虫卵。

  (2)灭螺、灭蚊:因地制宜,结合改良牧地开荒种草,除去灌木丛或烧荒等措施杀灭宿主。牧场可养鸡灭螺,人工捕捉蜗牛。该病严重流行的牧场,可用氯化钾灭螺,每平方米用2025克。

  (3)合理放牧:感染季节,选择开阔干燥的牧场放牧,尽量避免在中间宿主多的潮湿低洼地上放牧。
  
治疗 

  (1)海托林(三氯苯丙酰嗪):每公斤羊体重用4050毫克,配成2%混悬液,一次灌服,这是治疗本病最有效的药物。

  (2)丙硫咪唑:每公斤羊体重用3040毫克,配成5%混悬液,一次灌服。

  (3)吡喹酮:每公斤羊体重用5070毫克,一次口服;油剂腹腔注射,每公斤羊体重用50毫克。

  (4)六氯对甲苯:每公斤羊体重用200300毫克,口服,连用两次。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