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鸭传染性浆腹炎的防治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采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20 9:12:57  文章录入:ziyoufeixiang  责任编辑:jiaxy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侵害雏鸭(雏鹅)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生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关节炎。随着养鸭业的迅猛发展和禽产品贸易的扩大,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易发难治,已经成为制约养鸭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控制和消灭本病,对于促进养鸭业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该病防治工作的体会。
    本病的病原体为鸭疫巴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为小杆菌,有的呈椭圆形,有荚膜,瑞氏染色见有少数菌体两端浓染。该菌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菌落不溶血,呈小露珠状。在普通琼脂和麦康凯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绝大多数鸭疫巴氏杆菌在37℃或室温下于固体培养基上存活不超过3—4天,4℃条件下,肉汤培养物可保存2—3周。55℃下培养12—16小时即失去活力。在水中和垫料中可分别存活13天和27天,其防治措施如下:

  加强饲养管理。给鸭群供应优质、全面、充足的饲料,保持合理的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和饲养密度,加强鸭只的运动,并及时更换垫料,做好通风换气工作,提高鸭只的体质。
  合理用药。磺胺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药物对鸭疫巴氏杆菌均有效,但由于近年来抗菌药物的滥用,细菌耐药性日益增强,因此,在用药时最好先做药敏试验,有针对性用药,并及时更换药物,提高疗效。在防治中,通常在饲料中添加磺胺二甲基嘧,连续喂3天效果较好。
  做好消毒接种工作。为了防止疫病的产生和扩散,要对鸭舍、饲槽、水槽以及鸭只经常活动的场所进行定期消毒,并做鸭疫巴氏杆菌灭活苗的免疫接种工作。
  严格检疫。加强对鹅鸭场、孵化场的监督管理工作,添置必要的防疫设备。在疫苗接种消毒和种苗供应方面严格把关,并做好运输检疫、市场检疫工作,防止疫情产生和蔓延。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