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国很多奶牛养殖主产区的规模奶牛场(园区)出现了以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发病急,症状不明显,死亡快,常来不及治疗即死亡,对养牛业危害较大。由于病牛不见任何征兆而突然死亡,所以称为奶牛“猝死症”。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种:一是奶牛误食氟乙酰胺污染的饲草或饲料;二是由奶牛严重缺硒引起的急性死亡;三是感染A型魏氏梭苗致发本病。本文主要介绍由魏氏梭菌引起奶牛猝死症的防治。
临床症状
奶牛在采食后不久或休息时,突然倒地,四肢划动如游泳状,几声哞叫很快发病死亡。本病特点是奶牛发病急,多是频频呜叫,惊恐,口吐白色或暗红色泡沫,全身肌肉颤抖抽搐,尤以肩部和臀部肌肉明显;共济失调,时而不顾障碍向前直冲,时而后退倒地呈犬坐姿势,唇顶槽沿;听诊心跳快,心律不齐;体温基本正常或偏低,突然倒地,四肢划动,很快死亡。
剖检变化
肉眼观察,可视黏膜发绀,腹部略显膨大,口吐白沫。心包积液,心内外膜、心肌有出血点,冠状动脉和后腔大动脉均有出血;肺肿大、色深,肺尖叶瘀血明显,气管与支气管内有黏液;肝肿大、瘀血;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肿大,有出血点;胰脏出血或瘀血;瘤胃积食,皱胃空虚,胃黏膜出血;肠黏膜脱落,回肠、空肠呈广泛性出血,黏膜层脱落严重;肠系膜淋巴结显著肿大、出血有坏死灶;肾色淡有广泛性出血。
实验室诊断
采心、肝、肺、脾、胃、肠等病料送专业实验室诊断。
1.镜检。采用血肠段黏膜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到粗大而两端钝圆的G﹢梭菌存在。
2.在鲜血琼脂平皿上培养,有圆形凸起的单个菌落,直径约2毫米~3毫米,半透明,表面光滑,且菌落周围出现双重溶血;在乳糖牛奶卵黄脂平皿上,菌落周围和下面出现浮浊带,菌落周围呈红色晕环,确定为A型魏氏梭菌。
3.肠毒素测定。取小肠内容物,按1∶5稀释,3000r/min离心30min,用灭菌注射器吸取上清溶液注射于小白鼠的尾静脉内,注射剂量分别为0.1毫升、0.2毫升、0.4毫升、0.6毫升。结果在10min内,4组小白鼠全部出现神经症状后迅速死亡,说明肠内容物含有大量毒素。如果要确定魏氏梭菌的型,可再用魏氏梭菌A、B、C、D4型抗毒素血清进行交叉中和试验,可准确定型为A、B、C、D其中的某一类型。
防治措施
本病诊治困难,应以预防为主。
1.预防接种,用牛魏氏梭菌灭活苗接种预防,用量用法按瓶签说明。
2.用抗牛魏氏梭菌高免血清或患魏氏梭菌病康复牛血清治疗有效。
3.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和磺胺药对本病治疗有效。
4.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和牛体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预防本病发生。
小结与讨论
1.引起该病的原因较多,但一般认为是由牛A型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临床上以病牛突然死亡,消化道和实质器官出血为特征。大、小奶牛都可能发病,但以犊牛、孕牛和高产牛多发,死亡率70%~100%。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秋两季为主。
2.魏氏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一般消毒药均可杀死本菌繁殖体,但芽孢抵抗力较强,95℃需两个半小时才能杀死。为了有效杀灭魏氏梭菌,奶牛饲养场户要坚持各项卫生防疫制度,保持牛场清洁干燥,及时清扫粪便,定期进行彻底消毒,场地、用具、设施要经常用火碱、石灰水、漂白粉等消毒处理,病死牛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一律烧毁或深埋,做无害
化处理。
3.因本病发病突然,临床上也有神经症状及口吐白沫症状,极易与鼠药中毒相混淆。虽本病也有口吐白沫,但与鼠药中毒的泡沫不同,鼠药中毒的泡沫细小量大,呈白色,而本病泡沫量相对较少,泡沫直径相对较大,色较淡,且鼠药中毒有采食含鼠药的食物的病史,必须注意二者区分,以免耽搁及延误治疗时机。
4.做好消毒工作,加强对疫点、疫区及规模养殖场等重点区域的消毒,确保畜禽经常处于有效保护状态。
5.新建圈舍应先进行消毒后,或经太阳光暴晒一段时间,方可进入奶牛。在对牛舍垫土时,一定要注意对垫料进行消毒,尤其是对在沟坝或空闲地等挖掘的土壤的消毒,如果挖到有动物尸体残骸的土壤,严禁使用。提倡清粪式饲养模式,减少或不用垫土,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同时,坚决杜绝养殖户倒牛贩牛。
6.加强饲养管理。提倡采用全价精饲料喂养奶牛,科学合理地搭配青嫩多汁青贮饲料,增强奶牛体质,避免异食癖发生,做好牛舍的清洁、消毒工作,提高奶牛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