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真菌性皮肤病,开始多发生于头部,如口、耳朵、鼻部、眼周、面部、嘴以及颈部等,皮肤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突起,继而感染肢端和腹下。患部被毛折断,脱落形成环形或不规则的脱毛区,表面覆盖灰白色较厚的鳞片,并发生炎性变化,初为红斑、疹、水泡,最后形成结痂,结痂脱落后呈现小的溃疡。患兔剧痒,骚动不安,食欲降低,逐渐消瘦,最终衰竭而死。泌乳母兔患病,其仔兔吃奶后感染,在口周围、眼睛周围、鼻子周围形成红褐色结痂,母兔乳头周围有同样结痂。仔兔基本不能成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季和秋季换毛季节易发。引种不注意,带入了患病兔或潜伏期的家兔,商贩在兔场之间乱窜,特别是皮货商的走村串户,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因素。 小孢子真菌病的结痂与疥癣的结痂有相似之处,其主要区别在于:第一,部位不同。小孢子真菌病主要发生在体表的无毛和少毛区,如眼圈、鼻端、嘴唇、外阴、肛门、乳房等。而疥癣多先发生在脚趾部和外耳道,后感染至身体的其它部位;第二,癣痂的状态不同。小孢子真菌病癣痂表面突出,边缘多整齐,颜色呈红褐色。疥癣癣痂多灰褐色,呈现糠麸样;第三,药物治疗效果不同。小孢子真菌性皮炎以抗真菌药物外用,有明显效果,而后者只能使用杀螨虫的药物进行治疗;第四,刮取病料镜检,前者有分支的菌丝及孢子,后者有活动的螨虫。 目前尚没有理想的药物可控制此病。病兔患部可涂擦克霉唑水溶液或软膏,每天3次;10%的水杨酸钠、6%的苯甲酸或5%~10%的硫酸铜溶液涂擦患部;涂擦皮炎碘酊,每天1次,连续2~3次。本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且难以根治,因此,发现患病兔,应立即处理(焚烧或深埋),并彻底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