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毒一般存在于有病组织的上皮细胞内。本病对雏禽和中雏的危害性较大,死亡率为5%-10%。成年鸡亦有发生,死亡率虽较低,但可使产蛋减少或停产。禽痘多因皮肤和粘膜损伤感染引起,带毒的蚊虫叮咬更易造成传播的机会。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鸡痘临床分3种类型,二类为皮肤型,病鸡的鸡冠、肉髯、眼皮、翅膀下、大腿内侧等无毛、少毛部位,最初见有小结节,很快病变部位变红,最后成为绿豆大的痘疹,有几个痘疹融合在一起变成凹凸不平的干痂。病重的鸡还伴有发热、精神委靡、吃食少或不吃等症状。另一类型为粘膜型,主要病变表现在口腔、咽喉、气管粘膜表面生有痘疹,最后炎性物和坏死的粘膜形成一层白膜,故又称鸡白喉。白膜堵塞口腔或咽喉,轻者躁动不安或叫声嘶哑,甩头咳嗽;重者吃食、呼吸均困难,张口呼吸,白膜剥离后出现红色溃疡面和出血。本类型病鸡多窒息死亡。还有一类是两种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有些病毒还侵害鼻和眼的粘膜,引起鼻炎和眼炎,面肿流涕。 治疗方法:用双花、牛蒡子、连翘各60克,当归、全蝎、紫草、枳实各50克,黄芪45克,甘草25克(60日龄500只鸡用量)。用法每天用1剂,连用3剂,水煎后混水饮服,病重鸡可用原汁灌服。配合西药治疗,全群鸡使用病毒灵,按每千克体重30毫克拌料,日喂2次,连喂3-5天。个别病重鸡每只口服病毒灵30-50毫克,日喂2次,连喂2-3天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