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当前猪病治疗困难原因及防治对策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采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9/18 11:53:30  文章录入:zhaoxiao  责任编辑:zhaoxiao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这促使了畜牧业巨大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涌现出一大批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养殖场。但是随着这种养殖模式的急速改革,一些硬件设施(场房设计不合理等)和软件设施(技术力量薄弱等)不能合理配套使用,对养殖业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其中一个带来巨大损害的问题就是疾病的发生。近年来,以温和型、慢性及隐性状况出现的传染病逐年增多,使同一猪场中各类型的猪,包括种公猪、母猪,后备种猪、初生仔猪、保育猪、育肥猪等均可感染疾病。临床母猪多表现为流产、死产、产弱仔及震颤;仔猪多表现为生长迟缓,僵猪、免疫耐受、免疫失败等,给整个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猪病的多发和难于治疗已严重地影响了生猪产业的发展。为什么在猪场疾病控制上屡战屡败,难以控制根源在哪里?危害我们养殖业的“黑手”到底在哪里?我们就这些问题作以下探讨分析。
  
  1 猪场发生疾病治疗无效原因
  
  1.1 药效差、治疗不理想原因
  
  当猪场发生疾病时,很多猪只会出现明显的采食下降,饮水减少,此时如果按照药物说明剂量拌料或加水投药去控制病原侵入,就会造成药物有效剂量摄取不足,出现药效差,治疗效果不理想等;如果所使用有些药物带有某些气味(如泰妙菌素有点臭)、苦味,易造成药物适口性差,在患病动物食欲减退、饮水减少的情况下,就必然会影响药物的摄取,造成药物在动物机体有效剂量达不到治疗的血药浓度,也会出现治疗效果不理想。另外很多养殖集团和养殖散户有时一心认为原粉是最好的治疗药物,认为自己配比的饲料最好,这类主观因素的存在,造成原粉药物大剂量的长期使用,加之长期饲喂配方不符合营养标准要求的饲料,很大程度上会造成胃粘膜、肝脏、肾脏受损严重,营养不足,代谢下降,使猪群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当在管理、环境等方面稍微出现漏洞及应激因素时,亚健康动物就会发病,导致难以治疗。
  
  1.2 大剂量、胡乱配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药物
  
  目前猪场发病一般不是简单的一种或两种疾病感染,大部分是几种病原混合感染,所以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中一定是敏感抗生素和对症药品。而当前很多兽医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训练,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不同的细菌对不同药物敏感度不一样,兽医根据个人想象胡乱的去配伍使用药物,结果治疗效果适得其反;另有些兽医和养殖户由于治病心切,当效果不明显时往往会盲目地加大用药剂量,有时超出常量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大剂量的使用抗生素,对于不敏感的病原菌不但不能杀死或抑制,相反会使病原菌增加对药物的耐受性,使动物感染性疾病越来越难治疗。大剂量使用激素类药物在猪场也是一种常见现象,例如缩宫素类药物,适量应用有间接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刺激乳腺的平滑肌收缩等作用,但大剂量应用, 易引起水潴留。新生儿低钠血症等,同时会扰乱体内激素分泌,不利于后期发情排卵。
  
  1.3联合用药不当,主观随意性强
  
  药物配伍在猪病诊疗中非常关健,配伍用药适当常常是事半功倍,配伍用药不当便是事倍功半,但有些猪场兽医碰到猪生病就自己胡乱买药配药,根本不懂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临床很多不合理配伍用药经常见到,如: 将阿莫西林注射剂+磺胺间甲氧嘧啶钠联用,其意图是增加疗效。阿莫西林是杀菌剂,只对繁殖期细菌有效,而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是抑菌剂,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拮抗阿莫西林的杀菌作用,使阿莫西林抗菌效果降低。这种不当的联合用药很可能使病原菌产生变异,导致耐药性菌株的产生,为以后的疾病防治加大难度。
  
  1.4 疾病治疗不按疗程
  
  在生猪市场价格不好情况下,很多猪场为了更多的节省开支,在猪生病后不按时给药,有时就是用药也不按照疗程应用,在病情稍稳定还未痊愈时就停止用药,结果造成疾病反复发作。实际来说,每一种药物在动物体内都有一个半衰期时限,当药物浓度降低到不能杀死或抑制病原菌时就必须补充用药。否则,病原菌有可能在含有较低血药浓度的动物机体内繁殖生长,逐步产生耐药性,甚至发生变异,给以后的预防治疗疾病工作带来较大难度。
  
  1.5 管理混乱,应激源常存
  
  管理混乱有两方面:
  
  一是有些猪场在猪舍的设计上不合理,母猪保育猪混在一起,不规范;二是有些猪场硬件设备落后,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对猪不是鞭打就是呵斥。如: 猪场冬季为使保温效果好,就加大饲养密度,封闭门窗,使通风不良造成猪舍NH3、C02、H2S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易发呼吸道疾病等;夏季温度过高,猪皮下脂肪过厚,汗腺又不发达,散热很困难,所以降暑很关键,品种越纯的猪,如稍有不慎就易造成热应激等。这两方面的混乱不但令环境卫生难以控制,也使得外源和内源应激难得到重视。由此可见,管理上的粗放,环境刺激和内外源应激刺激等因素下生活的猪只很容易就会发生疾病。
  
  1.6 温和型病例逐渐增多
  
  随着养殖环境和养殖模式的改变,非典型性病例也越来越多。如口蹄水泡病毒,其现流行病学,感染造成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引起心肌炎为主)和过去有很大程度的改变。以前该疾病发生是秋季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弱、夏季几乎没有,现在几乎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另外在养猪业,以往不被重视的传染病呈现高发趋势。如仔猪水肿病、猪霉形体肺炎也呈高发趋势。因此在疾病防控面前,如果我们还将思维定势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上,诊断失误,必然很难治愈。
  
  1.7 专家误导
  
  有些专家教授受到时间、空间、商业倾向等因素影响,到发病猪场后只看到中后期的爆发症状即病情的冰山一角。而诸如:通风不良、密度过大、应激刺激、饮水不足、霉菌毒素、免疫失败等内在因素很难观察到。且有些专家并没有根据流行病学的发病规律调查作综合系统的病原分析,只是根据临床症状“瞎子摸象”般得出片面结论,结果自然会使养猪者采取措施不当,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1.8 疫苗免疫失败
  
  当外在因素(天气变化、转群等)或内在因素(如便秘、腹泻等)存在时,猪只个体很容易受到外源病原菌入侵,进入机体的病原菌很容易破坏机体免疫系统,造成机体免疫力低下。因此当猪只注射疫苗预防疾病时,容易引起免疫失败。有一些不法企业会私自生产一些质量没有保证的疫苗,一些素质水平较低的兽医从业人员的误诊和猪场不按要求使用等都会使猪只免疫失败或隐性感染的猪只增多。 此外,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免疫剂量不足、疫苗制作跟不上它的变异等状况,都可能是造成免疫失败的直接原因。
  
  1.9 免疫抑制疾病的影响
  
  猪瘟、伪狂犬、蓝耳病、圆环病毒病、支原体病等免疫抑制病都能引起机体免疫力抑制,使动物机体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强,对多种疫苗免疫力敏感度下降,导致免疫失败。如母猪带毒造成仔猪通过胎盘垂直感染,造成经胎盘感染出生后存活的仔猪往往成为持续感染者,可长期带毒、排毒,其自身并不表现临床症状。同时这种受感染的猪也对猪场造成威胁,形成恶性循环。免疫抑制病可以说是危害我们养殖业、掠夺养殖财富真正“黑手”.
  
  2 防制对策
  
  2.1 加强饲养管理和减少各种应激
  
  实践证明,全进全出猪群发生下痢和其他疾病几率明显降低,治疗药物和保健药物费用也显著减少,猪场员工的工作强度也会大大下降。长途运输、转群、免疫、天气变化等是猪场最常见的外在应激源,猪场应做好转群计划,优化免疫谱,尽可能的减少在转群、打疫苗各种应激源。冬季做好保温工作,改善通气条件,减少有害气体存在;夏季做好降温措施,适当应用抗热应激剂如小苏打、维生素C、吡啶羟酸铬。
  
  2.2 定期免疫监测,优化免疫计划
  
  猪场健康检测的工作重点主要是集中解决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感染和流行问题,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伪狂犬病等。每年定期对猪群进行1~2 次病原检测,能有效掌握猪群抗体水平消长规律,制定适合自己猪场的免疫计划,避免免疫过早有母源抗体干扰导致免疫失败。
  
  2.3 合理使用各种抗生素
  
  为防止或减少猪只发生细菌继发感染引起疾病,在仔猪断奶前后各一周可在饲料中添加金莱克(阿莫西林可溶性粉)配伍热毒败(七清败毒颗粒)等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功效的药物,预防仔猪黄白痢、呼吸道疾病发生;在母猪产前产后一周可在饲料中添加热毒克(板青颗粒)配伍支原宁(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壮观霉素),预防产前产后感染,无乳综合症。
  
  2.4 树立起消毒防疫的理念
  
  为减少外在病原入侵猪只机体,猪场应定期消毒,建议酸碱消毒剂交替使用,防止病原的变异抗药。同时应改变轻视消毒的观念,切实树立起消毒防疫的理念,确保消毒有效。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