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猪价拐点扑朔迷离 政策扶持作用有限
作者:牧羊人  文章来源:中农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27 14:54:23  文章录入:牧羊人  责任编辑:muyangren
    相对于新鲜蔬菜的“见水涨”,鲜肉类价格的“水涨船高”似乎来得更加猛烈些。价格行情系统显示,最近一周,农产品蔬菜价格指数累计上涨8.23%,山东、北京等主产地恶劣的天气提前拉升了蔬菜价格增长预期,菜心等叶菜类价格指数再次回到前期高位。消费者对于蔬菜价格的“见水就涨”早已经习以为常,而对鲜肉价格,尤其是猪牛肉价格的上涨,却是出乎意料。

  价格行情系统显示,7月以来,深圳鲜肉类价格平均指数较6月份上涨6.25%,其中,涨幅靠前的品种是牛筋、牛梅头肉和牛展,上涨率分别为25%、21.05%和20%。跌幅靠前的是去皮肥肉、前上肉和去皮后上肉,下跌率分别为18.46%、16.08%和13.67%。常见品种中,猪排骨批发价下降8.33%,猪肘批发价上涨8.56%。整体来看,鲜牛肉引领肉类价格上涨趋势,鲜猪肉价格仍是跌多涨少。实际上,猪头皮、猪肚等常见猪肉类价格经历过7月中旬的低谷,回到了7月初的水平,而牛排等常见牛肉类价格已经连续数周维持高位,两者共同推动7月份深圳鲜肉价格平均指数上涨。

  猪价拐点扑朔迷离 政策扶持作用有限

  五月末,部分研究机构预测猪价即将迎来拐点,依靠着政府收储生猪肉的政策,猪肉价格艰难爬上了上升通道。据发改委监测,在持续下降4个月后,近期生猪价格出现小幅回升,6月13日,全国生猪出场价格平均每市斤7.04元,比上周上涨0.14元,涨幅1.01%,全国超过七成省份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其中黑龙江、福建、河南、广东、海南等地价格涨幅在3%~6%之间。然而,政府收储的上市猪肉量有限,各地肉联社商业冻肉不断向政府收储冻肉转化,降低了政策实施效果,猪价于7月中旬迎来一波小跌潮,“拐点”一说不攻自破。

  实际上,猪肉价格拐点是一个被过分夸大的概念,猪肉价格的止跌回升并不是一个时间点的过程,而是一个时间段的过程。在这段时间里,猪肉价格会围绕前期种猪投入、饲料购买和养殖场所等成本线上下波动,最终达到市场允许的价格水平。近期,在总养殖成本上升的情况下,猪肉价格不升反降,更多的是因为猪肉市场生猪储备偏多,消费需求不足,养猪商户痛苦降价寻底,焦急寻找市场公允价位。认为,政策收储对“猪价拐点”的催化作用是有限的,

  首先,政策收储仅仅通过“加大库存,减少上市”这一简单的转化手段,暂时延缓猪肉蜂拥上市期的到来,却无法消化其原有库存总量,在总量无法减少甚至增加的情况下,猪肉价格很难止跌回升。

  其次,政策收储缺少仅考虑了市场供给的因素,而没有考虑市场需求的因素,如并未出台相应配套的刺激消费政策,提拉市场需求。猪价拐点是市场的公允价,是供需动态平衡的价格区间,仅改变供给是无法让猪价回稳的。

  最后,政策收储存在相应的收储壁垒,在猪价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各地肉联社冻肉可以按比例优先转化为政策收储冻肉,获得相应的政府买价补偿,而一定规模的散户生猪难以得到收储,也就是说,真正上市的生猪可能会因为肉联社不合适的转存比率遇到收储壁垒,大量的生猪不得收储,又无法收回成本,只得硬着头皮降价抛售。这样一来,不光是猪肉总量难以改变,连猪肉上市量也难以改变了。

  进口猪肉兵临城下 国产猪肉阶段过剩

  去年的“猪周期高涨”吸引了不少猪肉贸易商入驻中国,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进口优质价低猪肉,企图抢占市场先机。今年,欧盟已然顺利成为中国猪肉的最大进口国,不同的是,中国猪肉价格一蹶不振,猪肉市场供给阶段性过剩,本地养殖户面临短期的亏损,猪肉行业盈利预期持续降低。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