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乳品安全事件频频见诸媒体,引发消费者抱怨与恐慌,乳业内部人士也有推波助澜,企业、行业协会和主管部门有职能缺失,导致乳业舆情被媒体左右,消费者随波逐流,面对被动局面,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一、乳业现状
乳业是多事的行业,第一波的“鲜字”之争、“有抗奶”讨论,第二波的“三聚氰胺”行业地震,第三波的“QS认证”资格淘汰赛,第四波的“新国标讨论”,第五波的“黄曲霉毒素”事件,第六波的“央视主持人赵普老酸奶风波”。还有时时刻刻伴随着的媒体轰炸、业内个别人士的“揭露与辩论”,以及消费者“我们还能吃什么”的惊问。
到目前为止,乳业收获的结果有三:
一是QS认证把1176家乳业企业中的40%过滤掉,净化了乳业行业,提升了乳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和检验能力,增强了对产品质量的保证;
二是广大消费者对乳制品的不信任加剧,乳业成了众矢之的,高危产业。“乳品致癌”和“超标、超范围使用添加剂”成了媒体报道的热点,消费者关心的重点。王丁棉炮轰中国生乳国家标准为“全球最差,是全球乳业的耻辱”的武断说法,更是将中国乳业一下从高中拉到了小学的级别!关于生乳标准指标讨论中代表所谓的南、北派之争,谁也没有说服谁,所谓的业内专家与标准的制定者之间的斗争,还是以国家职能部门的胜利而告终;
三是乳业行业举步维艰,特别是中小企业生存艰难,面对高涨的CPI指标,乳业企业获利甚少。
二、乳业论调
媒体为了生存,为了发行量,为了收视率,不惜以夺人眼球、极端字眼的爆炸性新闻为追求,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舆论风暴,引发公众愤慨。可以这样说,媒体中也有“三聚氰胺”性质的人和事,在不断侵蚀着消费者的心灵健康,在混淆着科学与谬误。可我认为,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乳业行业内部的高谈阔论和标新立异之人,更进一步搅和了乳业乱局。
我把最近几年在行业内发言最积极、说话最多的人和事进行了归纳,第一类是具有精英意识的人,认为外国都先进,只有中国落后,爱拿国际标准说事;第二类是落伍很多年的老专家,抱残守缺,说现如今的乳业远不如从前;第三类是发泄类,喜欢接受媒体采访,喜欢参加各种会议并滔滔不绝;第四类是跨行业新人,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保鲜产品是营养品,长效产品是毒品”以及“金银铜铁锡”的类比等。所有这些,正应了“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俗语。
遗憾的是,乳业的正义之声、科学之声太少,行业协会的声音太少或是几乎没有,国家标准制定部门和质监部门主动披露有用信息和行业动向的很少,真专家很少发言,半罐水专家经常发言。所以导致乳业行业一直处于狂轰滥炸的舆论风暴和行业内部战国争霸的内外交困之中。
三、乳业之伤
一伤行业内部。南、北派之争,乳协、奶协之争,企业之间的奶源争夺和市场争夺等,导致行业内部不团结,互相揭短乃至诋毁。南、北派在生乳标准上的争论,小企业对大企业在地方奶源争夺上的愤怒,大企业对小企业在地方市场的打压,奶协和乳协在对牛奶生产源头和加工环节的割据,都明确标志着中国乳业行业的诸多不和谐。
二伤消费者。消费者的神经被调拨的异常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对食品危害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还有网络舆论一边倒的不信任和攻击,也是一种可怕的力量,稍微正义的解释,都会受到一窝蜂的批判。高鸿宾副部长“它得吃几吨、吃几年才致癌”的诘问,引来网上一片骂声。高部长为乳业鼓与呼的良苦用心令人钦佩,却又陷入了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说“活熊取胆不痛,还很舒服”一样的被动。宗庆后说:不少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有人故意炮制。他同时呼吁媒体对这方面问题的报道应当遵循客观、科学的准则。他还说,近些年不少所谓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有人故意炮制出来的,但一些媒体却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大做文章。这对消费者和企业都没有好处,在世界上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三伤标准。王丁棉炮轰中国生乳国家标准为“全球最差”,并称“中国生乳标准被个别生产常温奶的大企业绑架”的言论,郭本恒称“垃圾生产出来的就是垃圾”的说法,都是南、北派生乳标准之争的最极端言论。王丁棉再次发出质疑:“新标准下的牛奶蛋白质很少。那么高的细菌,还不如喝白开水。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两人的言论再一次掀起了媒体、公众对于中国乳业的质疑。标准争论的结果就是大家不再相信标准,导致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下降。卫生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办公室主任邓海华说,乳品标准之争要靠科学说话,不能主观判断,一定要在新形势下坚持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坚持基本原则,同时要不断改进标准制定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于标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增强标准制定工作的透明度,加大对标准的宣传解读力度,更有效地方便公众参与标准制定,更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维护好食品安全标准的公信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王加启研究员以乳制品国家安全新标准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也说到,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奶业发展程度不一样,所以关于生乳的标准也有很大的区别,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达国家的奶业标准,一类是发展中国家的奶业标准。发达国家的奶业标准是以安全为主体的标准体系,比较简单,比如说美国、欧盟,生乳标准就是菌落总数、体细胞数、抗生素残留、农药残留,这些主要围绕安全指标来制定标准。发展中国家就不一样了,除了安全指标,一般还兼顾质量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生乳标准一般要低一些。中国目前的标准也是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标准,与发达国家的标准相比不高,应该说世界上牛奶产量前八位的国家有四个发展中国家,有四个发达国家。第一位是印度,第二位是美国,第三位是中国,第四位是巴基斯坦,第五位是俄罗斯,第六位是德国,第七位是巴西,第八位是法国。在发展中国家里,中国的标准是不低的。此后,关于新国标制订问题,又受到了媒体新一轮的关注和报道。最后卫生部出面解释称,新国标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是照顾奶农和农业部的利益。中国乳制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再次受到影响。
四伤乳企及奶农。至今都还没有松口的三聚氰胺批批必检监管要求,今年的黄曲霉毒素新增为必检项目,以及技监部门从去年开始推广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在确保了食品安全的同时,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全国各地散户卖牛,完达山乳业垄断地方奶价的投诉,都是企业和牧场成本压力增大的外现。
四、乳业回归
乳业上连养殖户(场),下连消费者,中间是我们辛苦劳作的乳业人。优质安全的乳品是公认的优质食品,乳品生产对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对国民身体素质提高都有很多的好处,我们应该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企业本身、行业协会、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畅通与媒体和消费者的沟通渠道,及时向他们发布有用信息,努力抢占话语权,给媒体和消费者积极正向、科学客观的事实陈述和新闻话题,努力扭转今天的被动局面,给乳业发展一个科学公正的舆论环境,重拾消费者对乳品安全的信心。
1、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和领头作用,团结大家,摒弃成见。乳业协会,奶业协会,可否加强沟通,不再各自为阵? 协会不能光是收取年费、会务费、参展商赞助费,能否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通报行业信息,能否制作发布牛奶宣传公益广告?比如QS认证的达标条件就是可以向媒体和消费者积极宣传的好素材。
2、用科学和常识占领舆论阵地,取得消费者和媒体的充分信任。2011年,本应是中国乳业涅槃重生,潜心做品质,努力恢复的一年,政府相关部门也出台一系列监管措施,提高了标准,加强了监管。消费者本以为中国的乳制品企业能够彻底“洗心革面”,生产出让老百姓放心的产品。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片市场上,一些弊端依然不断被爆出,中国乳业仍然遭遇质疑不断。行业协会、乳业企业为什么不能积极组织专家开展乳业科普知识宣贯,邀请消费者和媒体参观我们的奶源、生成过程、产品检验过程,让他们及时了解我们所做的改善工作,积极主动向所谓揭短的卧底记者展示我们正向阳光的工作内容呢?从去年以来国家技监部门安排的跨省区乳品质量安全风险抽查,很多合格的监测结果没有及时见诸媒体,偏偏蒙牛一例产品黄曲霉毒素超标被连篇累牍的报道。所以主管部门、行业部门是否可以建立媒体沟通渠道,及时发布信息,以正视听呢?
3、增强应对媒体的技巧,特别是网络媒体。接受采访与回应确实考验我们乳业从业者的全面素质,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成为别人攻击的话柄。同时从维护整个乳业行业的声誉出发,客观全面的去应对媒体,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我们大企业不会乱来,小企业我们就不知道了”的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4、努力重获消费者信心。这是每个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直接与消费者见面的是我们的产品和我们的服务。及时处理消费投诉,以免小事变成新闻事件,以免把质量瑕疵,变成了质量安全事故。
5、企业自律。自省乳业行业内部,确实还有不规范,不到位的管理和瑕疵,难免被人抓住和放大。比如产品名称、配料标识、冷链保证、自有牧场的环保处理等问题,我们都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改进与完善。
6、预见未来,防范未来。食品安全是永恒主题,牧场环保是企业必尽的义务!
作者自白:作为乳业行业一员,经历了乳业的喜与忧,见证了乳业的发展与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乳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成为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主要问题,面对媒体的狂轰滥炸和部分消费者的唾弃,深感乳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特别是乳业整个行业内部的不和谐以及在媒体面前的弱势和集体失声,深深引发了我的思考,真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结合自身体验以及媒体事件,写成此文,目的在于引发各位同行思考,共襄乳业盛举!同时文中所引用的新闻资料,不再一一罗列出处,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