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大牧场的大生意 新一轮牧场投资高达150亿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财经天下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7 16:54:12  文章录入:muye  责任编辑:muye
    食品安全和成本上涨双重驱动下,一场旨在把草原搬到厂房里的运动正在兴起。有些人抓住了这个商业机会

    滦县郊外40分钟车程处,新修的双车道乡村公路到了尽头。一条长约两公里的水泥高墙围拢起一片独立区域,白墙蓝顶的钢结构厂房隐约其中。

    5月31日,当记者抵达这里时,阚庆江已等在门口。40多岁的阚操着浓重的唐山口音,是水泥墙内世界的承建监督。没有他,拜访者无法穿过紧闭的玻璃大门—那里安置了密码锁。

    几分钟后,我们得以一览中国最新式的大牧场。它不是在草原上,而是临近牛奶的销售地。围墙之内巨大的钢结构厂房,就是饲养奶牛、挤奶的“车间”。每头奶牛的“工位”上都安置了排风扇、自动粪便装置。在两排厂房之间,是成矩阵排列的小牛犊饲养区,白色的小屋、白色的钢丝栅栏,会让人误以为这里是宠物乐园。不久这里将有3500头奶牛进驻,每天它们将产50吨鲜奶,还有175吨牛粪—后者将被直接处理成有机肥料,足够周边1万多亩土地使用。

    这是三元食品公司位于河北滦县的首个示范牧场,耗资2亿元人民币。在牧场旁边,第二期已在建设,占地600亩,将来可容纳6000头奶牛。

    5月中的一个周六,记者见到了牧场承建方四方力欧公司的董事长胡朝阳。他已经连续开了5个小时的会布置销售任务,错过了中午饭。在采访间隙,胡还抽空接待了一位临时登门拜访的奶牛进口商。随后,他开车前往老家河北定州,那里也在兴建三元的一个万头大牧场,四方力欧的牧场设备生产基地也在那儿。

    从2008年开始,他的生意越来越好。当金融危机、三聚氰胺事件相继爆发,大环境和行业基本面的双重改变,影响到了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在整个行业看来,大牧场即使不是提高乳业安全的唯一出路,也是最重要的一条。

    “中国有1300多万头奶牛,”他说,“百头以上的牧场只占30%,规模化奶业只有10%左右。未来几年中国乳业上游将迎来一轮规模化养殖风潮,这意味着商业机会。”

    胡朝阳无疑是抓住这波机会的人之一。作为三元的战略合作方,他正受命围绕北京兴建一个超级牧场。三元计划在未来3到5年,兴建超过10万头的牧场,直接投资超过20亿元。

    三元是三聚氰胺事件中为数不多的受益者。这得益于三元一贯的保守风格,有50多年养牛历史的三元牧场以1500头规模居多,管理模式上保持了几十年不变的国营农垦模式,这对品质保障很有好处。在市场策略上,三元也基本聚焦在北京及其周边市场。

    延续其保守风格,三元是最后一个开建超级牧场的一线乳品企业。伊利2011年在奶源建设方面投资即达14亿元,并通过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募集资金超过35亿元,投入到牧场建设中。在全国布局大牧场的蒙牛乳业更加引人注目。中粮集团介入蒙牛日常管理后,牧场建设力度空前。蒙牛为此专门成立了富源牧业公司,拟在总部呼和浩特附近重新建设一个示范牧场,另外在全国新建设5个牧场。那些还没有建立工厂的国外乳业公司,如新西兰恒天然、新加坡澳亚投资等,也开始大举在中国兴建牧场。据统计,乳业巨头们在大牧场上的投资超过了150亿元人民币。

    从长期看,这些投资是值得的。据农业部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均每年喝掉25千克牛奶,总产量达4250万吨,将成为全球最大牛奶市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草原稀缺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可以想见的艰难任务。“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把天然的牧场搬到场内来。”北京东石北美牧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苏昊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