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都要依赖进口,具有突破性的农作物种业新品种极其罕见,自主创新程度远远不够。”全国政协常委张道宏直言。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整体能力仍然不足。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常委们纷纷就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尽管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产量近几年实现了罕见的‘八连增’,但主要原因应该归功于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农业科技的贡献还有待提高。”张道宏说,数据显示,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仅为53%,和发达国家的80%相比差距较大。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性因素。
他举例说,作为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我国种子产业发展滞后,良种国产率偏低,外国公司占据了近七成种子市场。我国目前有种子企业10万余家,但绝大多数都只销售种子,不做研发,从事育繁种的企业不足10%,而其中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做到培育、繁种、推广一体化的仅有不到100家。
全国政协常委钱克明也表示,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不足,不少成果既“顶不到天”又“立不了地”,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集成配套不够,在农业工程、机械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自主知识产权比较少。
全国政协常委张桃林十分关注农业科技体制机制问题。他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机构和科研资源部门分割、各自为战、重复交叉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导致我国有限的科技资源难以发挥出应有效用。
钱克明指出,当前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仍不完善,投入主要靠政府,投入强度明显偏低。同时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不健全,成果评价还停留在发表论文上,论文并没有“写在大地上”,成果也没有惠及广大农民。
张道宏还谈到农技推广服务薄弱的问题。他指出,近年来,农技推广“空壳”现象较为严重,由于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基础条件建设薄弱等问题,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中“网破、线断、人散”现象大量存在,“钱少、兼业、知识老化”也成为农技推广人员的主要特征。
在讨论中,不少政协常委表示,我国虽然获得粮食“八连增”,但农业各种生产要素约束已经绷得很紧,未来我国要在高起点上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根本出路还在于依靠科技进步。
张桃林建议,要探索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的科技管理和制度创新之路,加快构建农业科技体系并着力激发其内在活力,提高科技创新与推广效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要加大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支持力度。”钱克明建议,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启动实施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重点实验室、农业应用技术示范基地等一批重大工程,不断夯实农业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
全国政协常委阿什老轨强调,要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节本增效、资源环境保护、农产品(6.33,-0.08,-1.25%)加工与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切实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张道宏呼吁,要构建新型种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作物、畜牧品种国产率,尽快建立优势种业实体,实现成果快速转化,提高国内种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技术源头供应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张桃林建议,加快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即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多元推广体系,体现公益性和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
常委们还建议,建立国家和省级农业技术创新园区,通过金融、税收等综合措施,引导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