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管理局垦区耕地面积401万亩,有390多万亩旱田,旱作农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中国旱作农业领域中的排头兵。依托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之路,粮食产量迭创新高。2009至2011年粮食总产分别达到20亿斤、23.8亿斤、28亿斤,年均增长20%。在“九三”垦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贷款投入总量逐年增加,2009至2011年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4.5亿元、6.9亿元、9.4亿元,年均增长44%。其成绩的取得,根源在于“九三”垦区把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着力点和依托点定位在一系列高效模式上。 “九三”垦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新模式已初步形成,对金融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九三”垦区共有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32个营业网点,为垦区11个农场提供金融服务,涉农业务实现了全覆盖。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4家,分别为工行、农行、龙江银行和邮储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2家,分别为黑河农商行九三支行和嫩江县农村信用联社。因“九三”垦区现代农业发展组织化程度高、信贷风险小,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的竞争目标。受风险偏好影响,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九三支行主要对垦区职工发放住房按揭贷款,农户贷款占其各项贷款比重不足15%;中国农业银行(601288,股吧)九三支行贷款全部是涉农贷款,但未发放农机具贷款;龙江银行、农商行和信用社主要发放涉农贷款。“九三”垦区全年农业生产资金需求近22亿元,预计信贷资金需求15亿元左右。2011年末涉农贷款余额9.4亿元,至2012年3月末,“九三”垦区涉农贷款余额12亿元,其中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总量的70%以上。
从“九三”垦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情况看,现代化大农业新的发展模式,需要多元化的金融支持,金融部门必须按市场需求提供金融服务,才能拓展信贷领域,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回归农村金融市场步伐,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支农领域。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变过程中,仅靠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有限投入,很难满足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需要。曾在1999年大规模撤并农村营业网点的农业银行已逐渐重返农村金融市场,建行于2010年也创历史地在北安垦区开展了小额农贷业务;从拓展现代农业信贷市场看,应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回归农村金融市场步伐。
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信贷管理模式。传统信贷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模式,应在观念上转变,方式上创新,改变传统信贷模式下“凡贷款必抵押”、“农民贷款靠小额”的支农思路,针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要,针对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一些特点和周期,针对广大农户的实际需求,针对农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如针对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市场供求开展订单+期货,针对现代化大农业未来发展空间拓宽抵押范围,开展收益权抵押、设施租赁、农资租赁等新的信贷管理模式,有效地满足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模式下多层次、多元化的信贷需求,提高信贷满足率。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建立信贷、保险、期货、担保分工配合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银行自身应通过计提各种准备、通过利率定价等方法覆盖风险,保险、期货、担保将风险理赔职能、风险对冲功能和担保的杠杆作用有效传导至信贷业务和农业生产全程,为垦区职工增收提供保障,解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发挥金融支农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深化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信用信息支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信用信息数据库在垦区的覆盖范围,在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下,实现金融机构自身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