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养殖业受重创 众盼“禽”离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采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4/23 9:37:00  文章录入:zhaoxiao  责任编辑:zhaoxiao
禽流感又来了,这次是新的变种:H7N9。

  据卫生部通报,截至4月18日18时,全国已确诊87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其中,17人死亡,8人痊愈。

  如果按照简单的数学计算,87对比13亿,这实在是一个很小的数字。然而,这个数字却隐含着令人恐惧的字眼:疫情。

  10年过去了,当初非典引起的恐慌早就已经消弭无形。然而,在10年之后,当我们面对H7N9禽流感的时候,却发现我们仍然无法淡定。

  我们盼望可怕的病毒早些消失,我们担心疫情会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于是,我们咬着牙、含着泪、狠着心,大义灭“禽”。

  这一起由禽类而起的公共卫生事件,目前正向深度演化,并再次考验我们的疾控应急能力。

  朝“禽”暮“除” 养殖业急速下跌

  为什么禽流感会比让中国人闻之色变的非典、比长期流行的艾滋病等更危险?如果要深究这个问题,除了看清这种病毒本身的特征外,还应审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现代人更多地食用动物食品,需要高产的养殖业和繁荣的禽、畜交易来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而这样的养殖业和交易方式,不仅为禽流感病毒在动物之间的传染提供了条件,更为病毒从动物到人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为了安全,早在5年前,北京就已经取消了主城区的活禽类交易,而今这一措施已经蔓延到了疫情严重的地区。上海、杭州、湖州等地的活禽交易也相继被取消,南京一些地区出现了城管队员挨家挨户排查的情形,甚至有城管队员苦练“杀鸡术”以帮助居民杀鸡。

  遭受严重冲击的禽类养殖业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秘书长马闯称,过去两周以来,禽类养殖业的直接损失约60亿元,加上间接损失,将近百亿元。

  举目无“禽” 产业上下游告急

  养殖业者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全城杀鸡”真的能阻止病毒蔓延吗?

  尽管H7N9禽流感的源头尚未得到确认,但世卫组织在关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知识答问中曾指出,人类吃正常处理和烹调的肉是安全的。

  流感病毒在温度足够高的情况下无法存活,食物整体达到70℃就能杀死病毒。世卫组织还提醒人们,食用生肉和未烹调的以血为原料的菜品是高危行为,不要食用生蛋或者半熟的蛋。

  然而,仍有不少人难以接受禽类食品。在最先发生疫情的华东地区,叫花鸡、盐水鸭等地方名菜都卖不出去了。据南京媒体报道,盐水鸭销量下降了30%,特色小吃鸭血粉丝汤也受到了冲击。

  虽然也有人相信煮熟的禽肉是安全的,但市场的紧张难以缓解。不仅是以禽类为原料制作招牌菜的餐馆无人问津,就连禽类饲料市场在H7N9禽流感病毒的冲击之下,都变得“门前冷落车马稀”。

  伴随养殖业的重挫,上游的饲料与下游的餐饮两大行业,双双告急。

  出手救“禽” 业界期待政府引领

  作为全球养殖和消费大国,我国2012年全国禽肉和禽蛋的产量分别为1823万吨和2861万吨,而家禽业历来是国内农民的重要家庭副业。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盛逖认为,为避免未来禽类供给短缺、禽类价格出现大反弹的情况,有关部门应逐级建立重大疫情的扑杀补贴机制,并对因销量减少、价格跳水造成损失的养殖户进行合理的补偿,在关键时刻保护好生产力。

  同时,保险公司应扩展农业保险的范围,政府通过税费优惠、补贴等方式,降低参保成本,提高投保积极性。在欧洲,保险赔款占灾害损失的比例超过两成,而在我国这一比例不足5%。

  危机意味着风险,但也是改善和发展的机会。只要有关部门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信息公开,不惊慌,不存侥幸心理,就能把危害降至最低。

  10年前,我们曾成功击败了非典。10年后,我们也有信心战胜H7N9禽流感危机。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