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7N9禽流感来袭。尽管当前没有证据显示H7N9禽流感由禽传人,且养鸡户中并没有感染者的案例,但是,戴着禽流感帽子的H7N9疫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却是不争的事实。
养殖业遭牵连并非首次。2005年的禽流感疫情同样重创了国内的家禽养殖市场,给养殖业带来了致命打击。
如何最大程度地规避疫情影响,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养殖业最首要解决的是规模化问题,将一家一户的散户养殖模式转变成产业化的养殖模式,行业门槛提高了,管理技术提升了,对畜禽疫病的控制才会更加有效。”9日,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所长陈宽维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
规模化养殖成活率高
从目前我国家禽养殖业的现状看,还是以非专业化的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刚刚起步,所占比例有限。
“疫病的发生对一家一户的散养模式来说,很难避免。同时,过度分散的散养模式也使疫病的控制难度加大,扩大了疫病传染扩散的可能性及扩散的范围。”陈宽维说。
相比国内以散养为主的养殖模式,国外养殖业的规模化效应则比较明显。
以生猪为例,数据显示,我国70%以上的生猪是由散养户供应的,而在美国,排名前20位的企业的生猪养殖量就占到了总供应量的70%以上。其生猪的疾病防控及成活率较高。在我国,一般猪场一头母猪每年繁育的仔猪成活并且安全长大出栏的数量约为12头,美国则可以达到18头。
在陈宽维看来,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不仅利于肉价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控制养殖业疫病的发生。
据了解,在国外,一个成熟的规模化运营的养殖场,计算机和遥感新技术等越来越普遍地被应用,参与养殖场的管理决策,畜禽疫病控制模型及畜禽场经营监控等。“先进的管理技术,自然可以有效实现规模效益。疫病的发生也会大大减少。”陈宽维说。
应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除了养殖模式的差异,准入门槛的高低也是决定养殖行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陈宽维表示,在国外,养殖业的准入门槛是很高的,除了资金要求,对规模、区域等条件都有严格的要求,但是国内的养殖业门槛要低很多。门槛的限制条件决定了管理力度的不同,严格的准入门槛自然会给养殖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创造条件,对疫病的发生和控制也更有利。
此外,国外的养殖业生产更多的是订单养殖,市场需要多少,养殖场生产多少,订单养殖有效解决了供需对接的问题。
在规模化养殖比较成熟的国家,畜牧养殖业很少会因为抗生素问题饱受诟病。对此,陈宽维认为,政府在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投入和监管也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