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动物饲养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分散饲养的方式多样化,农民群众对疫病防治的认识不足,给其带来许多误区,使动物疫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防治,因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和传染性疫病的流行。我市的畜禽存栏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经历了去年的“高热病”风波及今年国家给予农民丰厚的扶持政策后,促使今年畜禽的价格大幅度提高,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高涨,专业户、规模场如雨后春笋般增长。但随着引种和交易的频繁,养殖业的威胁愈显突出,直接影响了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甚至导致养殖场亏损或倒闭。现就我地区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谈些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 1 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1.1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1.1.1重发展轻保护 受短缺经济时代长期“以发展为本”政策的影响,畜牧业一直处于农业的附属地位,而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更是无法摆脱单纯为畜牧业生产服务的尴尬地位,这种传统认识导致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1.1.2重疫苗接种轻生物安全措施 错误地认为只要免疫工作做好了,动物防疫就到位了,将防疫等同于免疫接种,对消毒、隔离等生物安全措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外界环境中病源广泛存在,大大增加了健康畜禽感染的机会。 1.1.3 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 随着畜牧业的飞速发展,畜禽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饲养密度及饲养量急剧增加,畜禽养殖产业的排泄物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对商品经济条件下利益最大化的片面理解,促使各种非法增肥促长方法不断翻新,激素、重金属及抗生素的滥用,对畜产品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这些污染对人类、其他生物及畜禽自身的危害越来越突出。 1.2 饲养管理问题不少 1.2.1 圈舍条件和饲养环境差 农村饲养动物的环境和圈舍大都利用厕所或其他房屋改造而成,因而通风、光照、透气、保暖性能差,天气变化时,易造成感冒、腹泻等疾病的流行。 1.2.2 散养和不规范的小区养殖普遍存在 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的方式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户挨户,栋连栋,场接场,缺乏必要的隔离、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发生疫病后,隔离封锁十分困难,极易造成疫病扩散和蔓延。小区养殖作为现阶段规模化饲养的主要模式,目前多停留在养殖户集中的初级阶段,小区内没有实现统一管理,由于饲养密度大,一旦发生疫病,隔离封锁更加困难,往往导致整个小区全军覆没,损失惨重。 1.2.3 不同年龄和用途的动物同舍 不分动物生长时期和饲养用途,将不同的动物放到同一个养殖场,这是目前相当普遍的饲养方式,不少中小型养殖场(户)甚至将不同年龄、不同用途畜禽混饲于一舍,无法做到全进全出,导致幼龄动物难以得到保护,疫情无法控制。 1.2.4对动物疫病观察能力差 患病动物在患病初期容易被忽视,发现时已经到中后期,病情严重,拖延了诊治时间,应诊时预后不良,失去了治疗价值,造成经济损失。 1.3 流通环节问题多 1.3.1 活畜调运 由于检疫手段有限,运输环境复杂,动物应激、体质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活畜调运往往成为疫病发生和传播的主力军。各种疫病沿交通线蔓延的特点明显,交通线沿途已成为我国疫病的主发区之一。 1.3.2 交易、加工场(点)动物防疫条件不合格 目前我国畜禽仍主要是采取集市的方式进行交易,在许多地方,建设畜禽交易市场已成为搞活流通、服务农民、促进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但交易市场大多位于村头屯尾,路边道旁,规模不大,设施不全,交易畜禽来自四面八方,入市前缺乏有效检疫,极易引起疫病传播,从交易市场购回畜禽后,发生动物疫病引起疫病传播的情况常有发生。我国中小城市始终存在畜禽屠宰场(点)过多、定点屠宰场(点)条件简陋的问题,一些畜禽甚至没有实现定点屠宰,加工随意性大。屠宰加工场内污染物未能及时清除,随人员、设备和废弃物处理而流出场外,导致污染扩大。多点屠宰的方式既难保证肉类安全,也给动物疫病的传播留下了极大隐患。 1.3.3 加工、流通、饲养环节相互交错 在一些地方,饲养场地兼营交易,本场饲养一部分,四面八方购入一部分,以本场自产名义进行销售,这种模式甚至成为经营的诀窍被创业者推广,至于中小屠宰加工厂兼营活畜交易乃是十分普遍的事。这种屠宰加工、交易流通、饲养繁殖环节的相互交错,隐患极大。 1.4 动物疫病防治体系不全 1.4.1 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全,缺乏一支与养殖方式相适应的专业诊疗队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一直存在着诊疗兽医与预防兽医队伍一体化的问题。近年来,治疗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实际上多由销售饲料和兽药从业者承担。由于缺乏管理,服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商业单位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养殖业主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诊疗服务,社会亟须建立独立于动物防疫机构和商业售后服务之外的一支专业诊疗队伍。 1.4.2 养殖行业自律体系不健全 养殖户乱丢乱扔病死动物,在一些养殖密集村,发生疫情后,不知道采取防控措施而是将动物尸体随意丢弃,甚至低价卖给小商贩,对人畜生存环境造成很大压力。由多个独立的养殖场(户)组成的养殖小区,缺乏权威的组织(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因而很难实现统一管理,公共防疫事务难以落实到位。 1.4.3 动物防疫机构技术保障迟滞,业务管理乏力 兽医体制改革到位后,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过少、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依然存在。加之设备运转经费匮乏,专业技术人员对技术、职称等普遍缺乏热情,极大地限制了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诊疗业管理不力,无证行医、违规处方、滥用抗生素等现象严重。 2 防治对策 2.1 树立“三大理念” 2.1.1 树立公共卫生体系理念 动物是人类病源的培养基和仓库,动物疫病防治的首要意义在于保护人类健康。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理论包括动物防疫和人的卫生两个方面。人类人畜共患病的控制措施,不仅要依靠人的卫生措施解决人的内部问题,而且要依靠动物防疫措施,解决人的外部问题。只有通过动物防疫才可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疫病的预防问题。因此,动物疫病防治既是保护畜牧业发展的手段,但又高于养殖业本身,要站在公共卫生体系的高度,做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2.1.2 树立生物安全理念 生物安全体系就是为阻断致病病原侵入畜禽体并进行增殖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通过严格的隔离、消毒等防疫措施来实施。生物安全措施是减少疾病危险的最佳手段,它可以对多种病同时起到预防和净化作用,不像疫苗,一种疫苗只对一种病有效,而且不是所有的疫病均有可靠的疫苗。目前,针对现代化饲养管理体系下疫病控制的特点,生物安全已经和药物治疗、疫苗免疫等共同组成了疫病控制的三角体系。通过生物安全的有效实施,可为药物治疗和疫苗免疫提供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进而获得药物治疗和疫苗免疫的最佳效果。 2.1.3 树立生态养殖理念 环境保护是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不重视养殖污染的处理,必将使养殖业陷入恶性循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环境将日益恶化。要保证养殖业技术持续协调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来认识养殖业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切实做好各项治理工作,实行生态养殖。在确保养殖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生态环保效益。 2.2 转变“三大方式” 2.2.1 转变饲养方式 改“人畜(禽)混居、畜禽混养”方式为“人畜禽分开、单畜(禽)种养殖”方式,实施“鸡鸭归笼、人畜(禽)分居”工程,对规模养禽场增设防鸟设施,防止交叉感染;改分散饲养为适度规模养殖,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引导,建设一批标准化养殖小区,有条件地方,可率先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改不分年龄、用途饲养的方式为分阶段养殖和全进全出的方式。在现阶段,规模养殖场要做到以场为单位,养殖小区要做到以小区为单位实行自繁自养,各种不同年龄阶段的畜(禽)要分舍饲养,确保以舍为单位全进全出。待条件成熟后,应逐步发展按不同年龄和用途畜禽分场饲养、以场为单位全进全出的现代化养殖模式。 2.2.2 转变流通加工方式 改活动物调运为主为动物产品调运为主。强化加工监管,增强人们对加工产品的信心,引导人们改变喜食鲜活畜禽的消费习惯,从制度上严格限定长途调运活动物的范围,并规范种(乳)用动物的引种调运;改只重视装车前消毒为装车前及卸车前后运载工具的消毒并重,不断优化流通加工环节的动物防疫条件;改屠宰场(厂)随时收购畜禽为定时收购,实行快进快宰,场内禁止留存隔夜畜禽。 2.2.3 转变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工作方式 改免疫为主为管理免疫工作为主,鼓励养殖大户、养殖小区特别是规模养殖场聘请专职兽医从事本场动物疫病综合防治工作,聘请村级动物防疫员做好少部分散养户畜禽的免疫接种工作,乡镇动物防疫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工作;改直接从事动物诊疗为主为管理动物诊疗和疫情监测为主,要严格诊疗许可管理,坚决打击无证行医、人药兽用等违法行医行为;改管理外部为主为内外兼管并重,加强自身建设,稳步提升动物防疫队伍的技术和执法能力,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