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吴其伦:中国不宜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八大理由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采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3/15 10:39:53  文章录入:ziyoufeixiang  责任编辑:jiaxy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日前解释说,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表面看来,家庭农场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发展,利于农村经济走规模化发展道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业产能。可从长远来看,结合中国土地国有的国情,笔者以为,笔者以为,中国不宜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理由如下:

  一、家庭农场很难与当地产业规划相契合

  从目前各地的家庭农场发展情况来看,家庭农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农场主的喜好、专长及其掌握的资源。这样,家庭农场所经营的项目很难与当地政府的产业规划相契合,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与之相对应的是,一旦当地产业规划发生调整,家庭农场的发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

  二、家庭农场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

  家庭农场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具体体现在,一是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在项目立项时完全凭自己的经验,根本谈不上科学决策,更谈不上专业决策;二是家庭农场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的生产方式也大多是较为低级的作业方式,与农村生产专业化相距甚远;三是家庭农场的产品销售摆脱不了传统农产品销售路径,即依靠中间商进行销售,很难实现销售专业化;四是家庭农场严重缺乏新品研发及创新能力,在农产品升级换代方面很难实现专业化。

  三、家庭农场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

  从目前各地家庭农场的规模来看,大的农场拥有土地几百亩,小的只有几十亩,这样,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作业,比如大型农机具作业、飞机喷洒农药、规模化管理等很难依靠家庭农场来实现。

  四、家庭农场很难建立现代管理制度

  家庭农场的主要经营及管理者为农场主,其在管理方面,以感情为先导,大多是依靠口头约定,或以粗略的制度为约束,很难建立现代管理制度,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家庭农场很难吸引并培养专业人才

  家庭农场在用工方面也大多建立松散型雇佣关系,即除了雇佣少数长期工以外,绝大多数工人是视季节需要临时雇佣的,这样,很难吸引并培养专业人才,不利于农业产业升级及持续发展。

  六、家庭农场很难建立理性的法律关系

  家庭农场很难建立起理性的法律关系,具体体现在,一是家庭农场是非法人的农业主体,农场主和家庭农场之间是何种法律关系?二是农场主获得土地的方式是从承包户手中再承包,其承包方式也仅仅依靠双方的简单约定,缺乏严谨的法律关系,且一旦农场主经营失败,原承包户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三是农场主对于家庭农场拥有哪些权益,是否可以转让、转包?四是地方政府对于家庭农场的管理存在诸多难点,是否可以收税?

  七、家庭农场的抗风险能力极低

  家庭农场的立项、生产、销售等环节完全依农场主的喜欢、专长及掌握的资源而定,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技术、人才、渠道、市场甚至天气等因素影响,很难抵御来自各方面的风险。

  八、家庭农场很难实现农业产业全面升级

  目前,中国农场经济依然处在农业现代化的萌芽阶段,农业产能还普遍落后,欲改变这一现状,须从根本上实现农业产业全面升级。而这一点,很难依靠家庭农场来实现。

  综合上述难点,笔者以为,中国不宜鼓励家庭农场以及专业大户的发展,而应大力发展以大中型农业企业为主导、农民参与(以承包田入股)、地方政府配合支持的股份制农业企业。当然,在现阶段,也可适当发展农民合作社,可从长期来看,中国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及新型城镇化发展,都需要大中型农业企业的推动(在本人的城镇化发展建议中有详细论述)。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