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前,农民饲养的都是国内的地方黑猪品种。但由于黑猪生长速度慢,不及国外品种猪出肉率高,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农民纷纷将国内地方黑猪品种与从国外引进的猪种进行杂交,导致本土黑猪种群日益减少,濒临灭绝。那场“黑白大战”以白猪的完胜宣告结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能吃到肉了,而是想要吃到好吃肉。于是,标榜通过健康方式饲养的黑猪逐渐重回消费者的视野,猪肉市场是否将酝酿新一轮“黑白大战”?请看记者带回的报道
“我们合作社饲养的是从内江引进的黑猪,每斤鲜肉的市场售价比普通的杂交猪高10元左右。由于品种针对的是特定的小众的消费群体,近两年来,行情也一直比较稳定,不像其他商品猪那样起伏不定。”3月6日,什邡市中原山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老总廖明贵告诉记者,合作社从2011年成立以来,就确立了饲养黑猪,走差异化养殖追求特定市场份额的道路,“两年多的发展,情况和预先设想的,有点出入。”
多样需求带来回归
“2011年以来,我社养殖的纯种黑猪等产品已经销往成都、德阳、什邡等地,带动了全村及周边群众发展养殖的积极性。”廖明贵介绍,时至今日,合作社的产品已经培养一部分相对固定的特定消费群体,“每年出栏2000多头黑猪,销售基本不成问题。”
省畜牧食品局信息中心主任钱亮告诉记者,目前省内市场上常见的洋白猪以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杂交的“杜长大猪”为主,这些猪原产地在美欧等西方国家。“相比起工业饲料喂养出来的白猪,黑猪是生态纯粮喂养,食后肉质细嫩、口感好,这是黑猪之所以受到消费者青睐的原因。”廖明贵表示。
价格虽高制约不少
记者采访获悉,目前我省市场上黑猪价格是基本在白猪的2倍左右,部分以生态、绿色为卖点的黑猪价格还要更高,黑猪肉已经成为了一种高端消费品。
“价虽然高,但并不意味着高利润。”廖明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作为主流的商品猪,1斤工业饲料可以长1斤肉,甚至更高;黑猪只用青饲料饲养,2斤饲料只能长1斤肉,而且生长周期长,一般至少要12个月以上。
“最后算上屠宰、精分割、物流等各方面的成本支出,一头黑猪的获利比同等重量的白猪只能多300元钱左右,但白猪的生长周期是3到4个月,算起来,还是白猪赚得多。就我们了解的情况来说,省内饲养黑猪的,都是具备一定规模的公司,我们这种都算小打小闹,散户基本没有了。”廖明贵有些无奈。
企业资本进入黑猪养殖
散户退出的同时,一些大企业资本却开始进入黑猪养殖,购买猪种、兴建养殖基地、规模化培育黑猪;加上近年来白猪行情的大起大落,黑猪养殖的前景开始被不少生猪养殖户看好。
据中国畜牧总站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有近30种黑猪重回市场。业内人士预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观念的日益深化,在生猪市场达到6亿头的巨大需求之下,黑猪的市场空间潜力巨大。专家看市
黑猪有肉质优势但不存在所谓“复兴”
“黑猪养殖的热度有所提升,其实来源于消费理念的变化。”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养猪所研究员应三成博士告诉记者,目前我省的黑猪所占市场份额很小,已经不是餐桌上的必备品了,“实话说,从肉质本身来说,黑猪是占有一定优势,市场价格较高也可以理解。但这并不是说就存在所谓的”复兴“。”
应三成表示,从黑猪的品种特点出发,较高的饲料成本和至少10个月以上的饲养周期,都会增加养殖户的技术压力和资金风险,“而且由于规模化程度不高,成本的控制也会成为难题,因此从长远来看,只有产业化发展才是黑猪发展壮大的一条出路,一些大型企业进入黑猪市场不失为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