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受创已经客观存在,行业反思也在进行。1月15日的山东白羽肉鸡大型龙头企业座谈会上,益生、民和包括被曝光的新希望六和及盈泰等几乎省内所有龙头养殖企业老总悉数到场。会议主题只有一个:解剖反思。话题也只有一个:追根求源,如何管好这只让人们又爱又怕的“速成鸡”?
一个多月来,记者循着整个养殖环节的各个节点和曝光事件中显露的一系列疑点来探寻发现,过度用药和养殖模式等成为“速成鸡”向“药残鸡”异变的主要祸首。
用药误区药越用越多,病越防越多,陷入恶性循环
“消费者最担心药残,其实我们也最担心药残。养殖业的确存在过度用药、残留难控问题,这也是肉品质量最大的软肋。靠企业自律难以保障产品质量。”民和股份董事长孙希民表示。
青岛九联集团董事长王振江坦言,为了防止疫病群发和外界感染,规模养殖中进行适当的预防防疫是必须的。如果养殖场完全按照养殖规程操作、保证用安全药和在安全期内用药,在出栏前的10-14天里(禁药期)不用药,通过鸡的自体循环排泄,药物残留是不会超标的。
但是,由于行业扩张快、竞争加剧,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防疾难度逐年加大,一些养殖户担心一旦染病全军覆没,从鸡苗一进棚就开始大量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并且用药量越来越大。
“其实,由于刚出生10天左右的小鸡有母体免疫是不用再免疫的,但是出于不放心,养殖户往往会提前免疫。按说抗生素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防病的,人们不会因为担心感冒提前给孩子吃抗生素,但是养殖场却会在鸡未患病前用抗生素。”养殖业人士告诉记者。
养殖场(户)给畜禽大量用药,不是因为有疫情而是图个心安。同时,养殖场用药还存在“群防群治”问题,一个得病,全群吃药。而且重复吃药现象严重,如饲料里面已经添加了,养殖场(户)在日常生产中还要再添加一遍。全年常态化用药保健,造成菌株耐药性增强,不发病则已,一发病就是大损失。养殖业步入了病越防越多,越多越防的恶性循环。有资料表明,有养鸡场死亡率高达75%,其实一大部分不是病死的,而是被“药死的”。
模式之弊“公司+农户”模式给乱用药开了“绿灯”
消费者最关心的是肉品安全有无药残,而养殖企业最关心的是肉鸡怎么才能长得快不生病。怎样实现这个矛盾平衡,是对养殖业的考验。
“现有的养殖模式存在问题,尤其是‘公司+农户’合作模式是当前肉鸡养殖业的短板。”2012年12月18日,央视曝光山东六和等个别养殖户滥用药物的当天,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被曝光企业的养殖模式存在弊端。
据山东仙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寿纯介绍,肉鸡养殖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公司+自养”模式,可以避免养殖环节非法人为添加,但对企业的资金和实力要求比较高;二是“公司+合作场”或者“公司+农场”模式,这种模式合作紧密,品控也有保障。目前美国等国家大部分采取这种模式;三是“公司+农户”模式或者“公司+(中间商)+农户”模式。这种模式开始发展时对于产业带动性非常强,但不稳定,最容易出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六和、盈泰在养殖模式上以“公司+农户”为主。即,由公司通过中间商(俗称“鸡头”)向农民合作养殖户统一提供鸡苗、统一饲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成鸡等。这种松散型的合作中,公司很难控制养殖户用药用料和非法添加问题。
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公司副董事长黄炳亮就这次事件向同行和社会道歉。他直言,眼下商品鸡养殖成了产业链条上最薄弱环节。由于资金、土地限制,“自养式”发展模式受到较大的限制,“公司+农户”模式因为“鸡头”原因又不能与农户实现紧密对接,公司无法对农户进行有效监管,药残等质量隐患由此而生。
监管短板生物安全隔离区“不安全”,检测形同虚设
“药越用越多,环境越来越差,疾病也越养越多,抗药性越来越强,现在养鸡太难了。”在高密、诸城、招远,记者跟肉鸡养殖企业养鸡人交谈中,几乎每一个养鸡人都会抱怨肉鸡难养。其中,环境污染、环境条件差是当前疾病多发、病毒感染的一大重要因素。
他们告诉记者,从内部环境上来讲,目前部分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场的软硬件设施都较差,相对于国内外的先进企业,有的生产条件甚至可以用恶劣来形容。如养殖密度过大,鸡舍内的氮气浓度超标严重,氧气不足,通风设备陈旧,粪便处理不当,都会造成疾病多发。
外部方面,没有生物安全隔离区,或者隔离区条件不够、管理不严,外来污染,车辆运输污染,人与禽交叉污染等,甚至一场沙尘暴带来的细菌和病毒,都会导致一场大的疾病。
此外,还有政府监督和检验检疫问题。检疫人员少,标准太高,不切合实际令国内检验检疫标准形同虚设。同时,目前屠宰场过多过滥,宰前检验设备缺乏,监督跟不上等,也容易导致超标鸡直接流入消费环节。孙希民认为,独立的屠宰场应控制数量,多发展自繁自屠的屠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