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能繁母牛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
作者:王月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19 18:39:10  文章录入:hbxmfw_bj1  责任编辑:hbxmfw_bj1

  来自农区牛羊主产县的普遍反映,目前肉牛存栏小有增加,但母牛存栏仍在减少。据问卷调查,80%的县市2011年肉牛存栏数量比上年增加,平均增长2%;90%的县市母牛存栏数量近几年平均递减4%-7%,2011年又比上年下降4.6%。问卷反映,2011年河南5县、山东7县、河北9县的能繁母牛数量分别占当地肉牛存栏总数的43.6%、37.3%、34.7%,但作为基础母牛留下的只占能繁母牛数量的62.4%、53.2%、48.8%,其余母牛均作为育肥牛出售。


  养牛的效益不如养猪,养母牛不如育肥牛。养牛的效益低,养母牛的效益更低。能繁母牛最早要在18个月后进行配种,配种后10个月才能生产一头小牛,而一头小牛从出生到屠宰一般需要3年至4年,即使作为架子牛出售也要1年时间。因此,农户多把能繁母牛当成育肥牛养,很少留作基础母牛。能繁母牛是肉牛生产的“牛鼻子”,要紧紧抓住这个关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快速扩大能繁母牛的规模,突破肉牛生产发展的瓶颈。

  一是建立能繁母牛补贴制度。
  参照能繁母猪补贴政策,补贴能繁母牛规模养殖场及散养户,对良种能繁母牛每头至少补贴200元,对普通能繁母牛每头补贴100元。

  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化母牛规模养殖。
  首先要选择饲养基础条件好、流通和加工能力配套的地方,新建一批母牛规模养殖场,采取统一人工授精、防疫、饲料供应、饲养规程的标准化生产方式,提高母牛繁育能力。
  鼓励母牛规模养殖场专业化发展,将断奶小牛及时转售至育肥场(户),形成繁育配套的生产体系。现在的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建设项目向母牛规模化养殖场倾斜,将补助资金提高到100万元以上,并根据存栏能繁母牛数累进提高补助比例。

  三是建立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
  重点加强良种公牛冻精站和改良站建设,通过母牛规模养殖场进行统一的人工授精,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提高生产能力。将现有的能繁母牛良种补贴由每头10元提高至每头50元,加快良种推广速度。
 
  四是加强对母牛规模养殖的信贷支持。
  牛羊主产县应普遍建立畜牧养殖担保机构,在规模养殖场初建阶段,通过政府担保、贴息等方式予以扶持;在发展阶段,及时帮助解决周转资金,并建立养殖场的还款信用档案。对于存栏母牛规模和出栏小牛数量不断增加的养殖场,扩大信用额度。

  五是建立能繁母牛养殖保险制度。
  对照能繁母猪保费的补贴政策,建立政府部门牵头、农户与保险公司签约的母牛保险制度。国家规定最低保费金额和中央财政在不同省份的负担比例,使母牛养殖户信心大增。

  六是实行大县奖励政策。
  将财政部掌握的三年期牛羊大县奖励资金转变为常规项目资金,只要大县生产规模不降就保持每年500万元的奖励额度,并逐步提高。明确资金主要用于母牛规模养殖场建设贷款贴息、保险费用补贴、小牛出栏补贴和母牛养殖因灾、因病损失补助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