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饲料工业概况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饲料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产量逐年递增,从1990年的3120万吨,迅速增加到2010年的1.62亿吨,并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其中,“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成就最为突出,饲料产量增加了1.5倍,产值则增加了1.8倍。
二、当前我国饲料工业生产情况
2012年7月,全国饲料产量环比稳定增长。根据农业部重点跟踪的159家饲料企业统计数据显示,饲料总产量环比增长8.6%,同比增长10.5%。从品种看,水产饲料、猪饲料和蛋禽饲料环比分别增长30.7%、11.9%和0.4%,肉禽料和反刍饲料环比分别下降3.5%、1.0%。
三、中国饲料工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
1、 饲料工业是否还将是一个独立产业?
饲料工业是否还将是一个独立产业问题的提出源于我国规模化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现状,尤其是“种、养、加”一条龙企业的快速发展,加之新修改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已经正式生效,预计饲料企业数量将会快速下降。因此业内人士普遍追问:饲料业作为一个产业还有多长时间,是否还能独立存在?
笔者认为,一个产业的兴衰纵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但纵观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中国的饲料工业不会消亡,至少是未来30年不可能消失。这仍然取决于中国特色的养殖业发展状况不可能全部发展成为一条龙模式,即便散养方式全部消失,小规模养殖业,估计三分之一的养殖量依然需要专业化的饲料企业来供应,只是饲料企业的数量会逐渐减少,规模更大,订单式生产和供应将会成为主要模式。
2、饲料资源短缺
(1)饲料资源结构性制约突出
一是豆粕:2010年进口大豆5480万吨,对进口的依存度达75%。二是鱼粉:进口依存度也在70%以上。三是玉米:用量已超过1.1亿吨,占国内玉米年产量的64%。
采购原料已经成为当前最大的挑战,国内需求的原料缺口通过从巴西、美国、秘鲁等国家进口原料来填补。中国政府则鼓励发展玉米、水稻、小麦和棉籽等新型饲料用作物品种。
(2)饲料原料短缺
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有16亿人口,届时预计需要7.43亿吨粮食,而根据目前产量推算,只能提供7.1亿吨粮食。与此同时,2010年、2020年、2030年将分别有38%、43%、50%的土地用于耕种饲料用作物。
毫无疑问,未来数十年我国蛋白质饲料和能量饲料将长期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饲料原料的短缺或将威胁中国食品供给安全。
3、饲料企业数量与规模
“十一五”期间,我国饲料工业得到蓬勃发展,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饲料企业数量从2005年的15518家减少到2010年的10843家,众多饲料企业向养殖、屠宰、加工等领域延伸。年产量5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从13家增加到17家,其占饲料总产量的比重也从25%上升至42%。
《饲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到2015年饲料总产量将达到2亿吨,主要饲料添加剂品种应全部实现国内生产;饲料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年产5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集团达到50家,其饲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
随着2012年5月1日国务院令第609号《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出台生效,对饲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门槛和要求。加之,一些上市公司的并购扩张、其他大量资本的进入,饲料与养殖行业进入了大整合时代,饲料企业数量必然会加速减少。这有利于饲料安全的控制、有利于质量的提高。
中国饲料行业到底多少企业数量合适,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有人预测应该在5000家,有人则预测应该保有2000家等,有一点可以肯定,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必将发展一个有别于美国的饲料工业,企业的数量与规模亦将有别于美国。
4、生态环境保护
养殖业必须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畜禽养殖总量控制非常紧迫。科学家们基于土地氮磷承载力的区域畜禽养殖总量控制的研究结果指出:为了减轻畜禽粪便对水环境质量带来的巨大压力。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对区域畜禽养殖进行总量控制的必要性,其次基于耕地面积对中国及各省畜禽养殖的允许总量进行了初步估算,通过与其实际总量进行比较探讨总量控制的现实必要性。
实证分析表明:2007年,以氮素为基准,全国畜禽养殖允许总量为25.03亿头猪当量,总量使用率为64.39%;以磷素为基准,全国畜禽养殖允许总量为13.68亿头猪当量,总量使用率为100.20%。
分省来看,以氮素和磷素为基准,分别有5个和17个省份的实际总量超过其允许总量。因此,从畜禽粪便污染控制角度来看,对部分省份以及重点区域进行畜禽养殖总量控制非常紧迫。
5、饲料科技创新
30年前,饲料科技刚刚起步,我们奉行拿来主义,引进欧美饲养标准和饲料原料成分,因此也引进了“玉米一鱼粉一豆粕”型日粮技术体系,导致了我国每年进口数千万吨大豆、百万吨鱼粉的现状。如今面临大量缺乏蛋白资源的压力,到了该彻底打破这种技术体系,建立中国饲料资源特色的日粮技术体系的时候了。
未来5~10年要逐步解决的技术包括:饲料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安全新型饲料添加剂产品生产技术、饲料精细加工与产品性能动态预测技术、饲料质量高精度多模式检测与评价技术、生态环保饲料
生产技术、功能饲料生产技术、动物肠道卫生与健康饲料产品生产技术、不同类型日粮配制技术、幼龄动物饲料配制技术、饲料抗生素替代品生产技术、饲料霉菌毒素污染消除剂等。
6、饲料散装运输
我国物流成本太高,其原因主要是行政权力,控制公路运输的基础资源——能源和道路,以垄断价格收取油费及路桥费,以执法权收取罚款;如果不降低行政权力在物流利益的抽成率,物流成本就会对物价造成持续的上升压力,并且极大的遏制内需的发力,饲料的散装运输将难以发展。
农业部发布的《饲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散装饲料运输物流体系的规划。为此建议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规划发展饲料散装运输物流体系;出台扶持饲料物流发展的优惠政策。
7、饲料质量安全问题
虽然我国饲料产品合格率已经从2006年的89.38%上升到2010年的93.9%,但饲料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非粮饲料原料潜在的质量安全风险、非法使用违禁物质、假劣饲料制售问题等,使得社会关注度和媒体聚焦度不断加大。
但随着《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生效和《食品安全法》的建立,随着我国“饲料安全评价、检验检测和监督执法三位一体”的饲料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饲料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8、饲料企业管理
我国上万家饲料企业,规模和技术层次不一,其管理水平差异较大,但相对其他领域,经过20年的竞争发展,经过行业协会等机构组织的大量培训、交流提升,整体上处于中上等水平。年产50万吨级的中大型饲料企业、大多数一条龙企业和上市企业的管理水平可以说是处于上等水平,有的已经处于国际一流水平,当然仍然有多数小型饲料企业还处于粗放的管理状态。
饲料企业虽然数目众多,真正能称得上企业家的企业主还是不多。企业家是一个神圣的称号,而企业家精神更多的是属于一个团队。一个有使命的团队才能把企业家精神传播久远。社会责任永远与企业家连在一起。企业家的第一社会责任就是强化企业本身的经营活动,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企业行为不能违背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企业一样要承担社会责任。
9、饲料经济模式
目前国内畜牧养殖企业有多种经营模式,有传统的“公司+农户”松散合作的养殖模式、有“公司+基地+农户”紧密合作的养殖模式、有“公司+基地+金融担保公司+合作社”的养殖模式等。最为明显的趋势是大规模、工业化、自动化养殖模式兴起,动辄100万头猪、300万只鸡的规模化基地,甚至有些地方开始建立起几十平方公里的畜牧养殖园区,组织众多养殖企业集中在一个园区中实施不同动物的现代化养殖等等。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起到底多大规模是科学合理?环保、防疫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加以解决。
10、饲料大国与强国
饲料大国比较容易理解,我国饲料工业总产量达到1.7亿吨,成为了世界第一,毫无疑问是饲料大国。但世界饲料企业前三强都集中在美国,美国国内饲料企业不过300家,总产却超过1.3亿吨,成为饲料强国的标杆。那么,这个标杆的背后蕴藏的是什么?饲料强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笔者以为一个行业“强”的内涵应该是:发展潜力巨大、行业组织高效、企业本身健康、管理水平高、政策环境利于公平竞争、原料供应充足、生态环境可持续、终端消费者认为产品安全放心、行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强等。因此要实现从饲料大国向饲料强国的迈进,必须在以上各个环节加强建设才有可能。同时,对于国内的优秀饲料企业,要积极规划国外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