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养殖呈现高投入低产出 高产才能带来高效益,但现在内蒙古地区中小型牧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奶水平低。据北方联牛农牧业股份有限公司饲料运营中心生产负责人张慧介绍:“中小型牧场每头牛每天平均产奶量仅为21公斤,有的牧场甚至只有16公斤,现在国内奶牛的平均单产是5吨多一点,而国外奶牛的平均单产则高达10吨。国内中小型牧场投入高,产奶低,导致了牧场效益非常差。” 为什么国内奶牛养殖业投入高,反倒产奶低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饲料精粗比例不合理,奶牛养殖以精补料为主,粗饲料严重不足。正常情况下,一头育成牛一天的精料采食量应在2.5公斤左右,但据记者调查了解,现在大多数牧场一头育成牛一天的精料采食量达到了4公斤左右。粗饲料跟不上,使得精饲料比例加大,这样除了直接增加了奶牛养殖成本以外,也影响到了牛群的健康状况以及牛奶质量的稳定性,容易引发牛体内慢性酸中毒而导致奶牛产奶水平低、繁殖障碍病、蹄病等疾病多发。 不仅如此,牧场尤其中小型牧场缺少专业管理人才,不少牧场主既是投资者,又是管理者,而作为投资者的牧场主大多数都不懂专业技术,尤其是专业管理,所以导致产奶低,投入不合理的问题。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左旗一个搞了多年奶牛养殖业的牧场主仍然希望能聘请到一个有能力的管理场长。他的解释很有代表性:“自己管理牧场,一到花钱的时候就感觉到舍不得,买料更多的考虑是价格,如何能少花钱。但如果是雇一个管理者,他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能达到把牧场搞好这个目标,该花的钱也不会吝惜。” 据业内人士分析:中小型牧场几乎没有专业管理人才并不是因为牧场主不愿意用专业管理人才,归根结底还在于奶牛养殖投资高,效益低,导致牧场花钱雇不起专业人才,专业人才挣不上钱也不可能到牧场工作,使奶牛养殖业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状态。 另外,奶牛养殖业之所以呈现高投入低产出状态,除了缺乏牧场专业管理人才外,还存在信息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大部分中小型牧场没有详细的原始生产信息及数据,更没有数据之间的对比和分析,造成牧场管理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制约了牧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这也是中小型牧场现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牧场效益是一本“细节”账 在整个乳品行业都呈现微利的背景下,业内人士几乎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高成本时代,细节决定效益。在张慧看来,牧场效益就是一本“细节”账,奶牛的精细化分群、牛群胎次、胎间距、情期受胎率等都在影响着牧场的经济效益。 张慧分析说:“许多中小型牧场在奶牛分群管理方面还不够细化,基本简单分为犊牛、育成牛、泌乳牛等,但从科学管理的角度上讲,6个月龄之内的犊牛仍应该更加细化分为3个月内哺乳期犊牛,3——6个月非哺乳期犊牛;育成牛应分为7——12个月的非配种期和配种以后两个阶段;对于泌乳牛来说,刚生产完100天之内的产奶牛管理尤为重要(高峰期的奶牛一天多挤3公斤牛奶,正常这一胎就能多挤1吨牛奶),此时奶牛正处于营养负平衡,要求营养、管理水平非常高,如果高峰期投入不够,奶牛产奶多,吃得少,营养水平跟不上,会导致体况下降非常快,后期的产奶水平跟不上,严重的会导致以后不发情。根据奶牛所处的不同生理阶段,消化代谢、营养需求的不同进行精细化奶牛分群,配置合理、有效、经济的日粮,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奶牛的产奶潜力。就牛群胎次而言,许多牧场都没有严格去监控所养奶牛究竟进入了第几胎,牛群胎次涉及到折旧率的问题,一个育成牛的成本正常情况是12000元以上,挤6胎和挤3胎的折旧情况有很大差异,直接影响到牧场效益的管理和分析。正常情况下一胎和另一胎的胎间距是400——410天,胎间距跟繁殖率是一致的,如果全年均衡产犊的话,400天的胎间距相当于90%的年繁殖率,如果胎间距拉长了,牧场成本就会增加,效益也会相应减少。当胎间距达到440天时,就相当于能够产7年奶的牛,只产了6年的奶,另外的一年是白养。另外,奶牛情期受胎率的高低也是决定养殖奶牛经济效益的关键,如果正常配种的时候没配住,最终导致胎间距大了,也会增加牧场运营成本……” 记者在走访牧场调时发现,现在大多数中小型牧场都存在财务投入产出信息不清晰的问题,牧场主对于牧场成本的明细如:一个月之内精料投入多少,粗饲料投入多少,人工费投入多少,水电费投入多少等有大概的数字,但是详细的财务数据不太清楚,原始的数据只有奶牛配种发情情况,对于牛群胎次、胎间距、情期受胎率等涉及牧场效益的深层次数据基本没有记录与分析。部分牧场主一谈牧场效益就说是赔钱,但究竟为什么赔钱自己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是料贵…… 多年从事奶牛牧场管理的昆山向阳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慧亭说:“牧场财务信息不清晰,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没有翔实的数据,最终导致专业管理人员进入牧场,没法去判断究竟哪些投入合理,哪些投入不合理,这也是牧场投入不合理,产奶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的症结之一。” 把企业的管理理念搬到牧场 有观点认为:我国奶牛养殖应向规模化要效益,但是规模上去了就一定有效益吗?“奶牛养殖业不像肉鸡、猪的养殖产业,生产标准化很强,基本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是规模效益的问题,但奶牛是反刍动物,每个奶牛的产奶水平、采食习惯、瘤胃功能都不一样,很难实现工业化生产。现在牧场的现状是养奶牛的头数越多越不好管理。”张慧这样分析道:“从目前内蒙古的奶牛养殖业来看,养牛的最大问题不是规模效益的问题,而是管理效益的问题,饲料成本高攀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对此,从1995年就开始涉足奶牛养殖业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头道桥镇奶牛养殖大户任俊明深有同感:“2008年以后,奶牛养殖业向牧场转型的速度太快,很多问题就浮现了出来,最为明显的就是饲养管理跟不上。从100头奶牛到200头奶牛是过渡,但从200头奶牛到500头奶牛是很大的跳跃,500头奶牛是不能光凭经验、用传统的办法进行管理的,就以对发情期奶牛来说,500头奶牛你不可能都认住,更不可能都观察到位。” 专业管理人才匮乏是牧场发展面临的棘手问题,现在大多数的中小型牧场还在沿袭过去传统的现场管理模式,靠人的自觉和经验,但养的规模越大就越不能靠人的自觉跟踪。“牧场下一步要想提高效益,重要的是转变经营理念,树立专业管理意识,要由原来的靠人工和经验向数据化管理改变,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就像工业企业一样其管理系统要有非常翔实的数据及精细的报表,要把工业企业的管理理念、模式引进、搬到牧场。”张慧说。 根据多年在行业内摸索的经验,张慧在完善牧场管理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引进专业管理技术人才;二是从原始生产数据和财务数据两方面着手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对于生产中的原始信息数据必须要有记录、有总结、有分析;财务方面的投入、产出必须要明晰,做到心中有数;三是建立奶牛健康监测体系。牧场目前之所以淘汰率非常高主要是因为管理者对奶牛疾病情况信息掌握不准确,对奶牛的健康跟踪监测不够,下一步要加强对牛奶指标、奶牛血液、尿以及传染性疫病抗体等的监测和监控,在中小型牧场还没有能力自己监测的情况下,应通过社会力量帮助中小牧场建立监测实验室帮助牧场做好监测。” 牧场提高效益仍有发展空间 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乔光华曾多次在奶业论坛上谈到国内的奶价问题:“全球乳业原奶价格大多数国家都在3元以下,超过这个标准的大概有日本、韩国、挪威、以色列等有限几个国家。我国现在奶农获得的奶价是每公斤2.8元左右,一些规模化牧场可能在每公斤3.4——3.5元左右,南方的个别牧场已经达到了4元每公斤,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牧场期望靠增加奶价来增加收入显然不现实,张慧认为牧场要想提高盈利水平,并不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去扩大养殖规模的问题,而是要真正去解决如何通过提升自身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增加产奶量。 “牧场提高效益仍有发展空间。”对于牧场未来的发展,张慧很有信心。他详细解释说:“现在高峰期产奶牛每天需要10公斤精料,实际粗精比搭配好每天有8公斤精料就够了,降低的成本就是效益;年产奶量为5吨的奶牛,如果在产后3个月之内饲养管理好,可以延长产奶高峰持续时间,一胎增加1——2吨牛奶是很正常的事情,当然这些增加的产奶量也是效益;牧场提高效益最有潜力可挖掘的是要从品种、数量、质量等方面强化粗饲料,国外奶业发达国家的牛奶生产之所以成本低,是因为其大多是百头左右的牧场,基本以放牧型为主,只需要适当补充一些精料,而现在国内的牧场仅能基本解决青贮问题,苜蓿、羊草等粗饲料很少。奶牛是反刍动物,加强粗饲料,牛群的健康问题,产奶的稳定性问题,成本问题都会随之解决。一位从事十多年奶牛养殖的牧场主曾做过一项统计,如果给奶牛饲喂质量好的全株青贮玉米,仅此一项,奶牛一天就能增加2——3公斤产奶。” 分析行业 都说有规模才能出效益,但在奶牛养殖规模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为什么不少牧场主都反映规模大了,反倒越来越不好挣钱了?面对养殖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如何降低牧场经营成本、提升牧场盈利水平,是业内人士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