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河北:农民合作社资金向畜禽污染治理倾斜
作者:牧羊人  文章来源:求是理论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19 13:53:15  文章录入:牧羊人  责任编辑:muyangren
    河北省魏县东星养猪场近日通过合作社助资,不仅建成了“三池一场”,而且养殖规模由500头扩大到900头。
  “魏县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初步形成了畜禽养殖企业规模发展、合作社助力治污、畜禽粪便集中处理的全新模式。”魏县县长卢健告诉记者。
  ■规模发展
  □治污资金集中用
  魏县是一个畜禽养殖大县,全县有畜禽养殖企业4万多户,年产值近2000万元,畜禽养殖产业也是魏县的第一大污染源。长期以来,畜禽养殖企业比较分散,在污染治理方面更是各自为战,浪费了有限的治污资金。针对这种情况,魏县政府大力鼓励养殖企业扎堆发展,集中治污。
  魏县泊口乡河北村养殖户王玉成告诉记者,他们5户将养鸡大棚搬到一块集中养殖,只建了一个沼气池就解决了全部8万只鸡产生的粪便,比各自建沼气池节约资金近6万元。“不仅如此,由于进鸡、进料、出售全部一致对外,进鸡每只节省0.2元,进料每斤节省0.1元,出售则每只高出别人的0.15元,累积起来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据介绍,截至目前,魏县共有1000余养殖户开始尝试扎堆养殖。
  ■合资治污
  □互惠双赢好处多
  近几年,各种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魏县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有效聚集了社会闲散资金,魏县及时抓住这一良机,鼓励合作社将资金向畜禽治污方面倾斜。
  据悉,魏县环保部门累计组织了12次合作社成员到双井利民养鸡场、棘针寨里八庄养猪场等畜禽养殖企业观看畜禽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合作社成员通过同养殖户沟通,听取养殖户关于沼气收益的讲述,真切感到投资畜禽污染治理不仅不赔钱,相反却是一项实实在在得利益的事。
  记者了解到,在投资方面目前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合作社内部成员间进行投资。在合作社内对尚没有进行污染治理户由别的成员通过投入资金、物资等形式,助其建成沼气池。投产后,从其获利中分配利润给其他成员。
  二是对外进行投资。特别是针对大型养殖企业,不少合作社看准企业投产后可能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谁都想分一杯羹,不仅投资企业治污,而且直接参股企业。仅魏县回隆镇亚发养殖有限公司万头养猪场沼气发电工程就有4家合作社参股其中。
  “由于解决了资金问题,电站仅用半年时间就建成投产,发电量达1000千瓦时,猪场解决了污染难题,而4家合作社也获益匪浅。”魏县环保局局长魏立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魏县已有16户养殖企业在合作社的资助下实施了养殖污染治理。
  ■集中治污
  □创新模式前途广
  据了解,总投资2000万元、规模达2000立方米的沼气站项目日前在魏县城北开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再利用农作物秸秆1万余吨、畜禽粪便9000余吨。
  “此项目可将周围20公里之内所有畜禽养殖粪便、1万多亩地的秸秆全部综合利用起来,可供应5000户居民用气。”项目业主告诉记者,沼渣、沼液可发展生态农业,节省化肥、农药,增加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每年可帮助群众增收节支300万元以上。
  无独有偶,魏县牙里镇安庄村金豆养猪场则是在自家养猪场基础上收集周边村小型养殖企业粪便发展沼气。业主安英向记者介绍:“通过收集自家粪便及周边村粪便,所产沼气可供应周围10来个村庄、近3万群众的用气需求,沼气产业已成为养猪场另一经济增长点。”
  截至目前,魏县已削减化学需氧量470吨、氨氮60吨、二氧化硫98.6吨、氮氧化物50.1吨,实现了时间过半,减排过半。
微言——
集中力量办大事
王奎庭
  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
  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亦是如此。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污染治理效果甚微,只有集中治理方能形成合力。魏县集中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就是最好的佐证。
  畜禽养殖污染存在污染过程复杂、危害后果深远、治理难度大等特点。目前各地治理养殖业污染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形成规模,降低处理难度;二是全面退出,政府补偿损失。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走第一条路更为现实。
  形成规模发展,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控制小规模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立足区域特色资源,破除辖区限制,统一规划开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削减和控制面源污染总量。
  形成规模发展,有利于产业发展,从治污中获益。应寻找与种植业与养殖业紧密结合的有效办法,促使农业生产中的能量和物质合理流动,形成良性循坏,减少化学品的投入,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把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
  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