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浓浓的年味阻挡不住坝上凛冽的寒风。康保牧场的村民张佃江一大早简单吃了口饭,穿上厚重的棉衣皮袄,把自家圈养的200多只绵羊赶出羊圈,在村庄周围的非禁牧区开始了一上午的“遛羊运动”。 “大正月又是天寒地冻,赶着羊到野外驱寒?”看到记者满脸疑惑,张佃江道出了 “真经”:“经常运动的羊容易上膘,产出的肉也肥美可口,能卖上好价钱。” 55岁的张佃江从事绵羊养殖近40年,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养羊能人。他养的羊不仅膘肥体壮,而且产羔率高、肉质好,每年秋季绵羊出栏,当地的羊贩子们争相前来收购。 以前牧场的农民养羊都是散养,费工费力,难成规模,收益不高。后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张佃江率先在村里开始了设施养殖,养殖规模从二三十只扩大到上百只,最近几年存栏量达到200只,年出栏数保持在120只以上,一年的收益可达10多万元。 “如今能发‘羊’财,是因为换了养殖方式。设施养殖利于扩大规模,方便在人工、防疫、饲草等方面节约成本,省工省料省人力。”张佃江还有许多真本事:从羊的咳嗽声音里,张佃江能“估摸”出羊得什么病,病得有多重,该用哪些药治疗;掰开羊嘴看看牙,他能辨别出羊的年龄;目测母羊的肚子,摸摸羊的奶,他能准确推算出母羊产羔的日期。这些本事帮了当地不少养殖户的忙。谁家的羊生病了,请张佃江出马,基本手到病除,他甚至还能给羊做开颅手术,治疗“转转病”;谁家的羊群该做防疫了,张佃江会提前提醒养殖户。 看到张佃江的设施养殖效益好,牧场的农户也纷纷效仿,现在,村里的养殖户全都实施了设施养殖,存栏羊在百只以上的养殖户有几十家。张佃江说:“大伙儿靠养羊发了财,翻新了房子,买上了小汽车,不少人家的子女还在县里、市里买上了楼房,大伙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张佃江给记者娓娓道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