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何国荣唱响科技“牧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网采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6/15 15:34:18  文章录入:muye  责任编辑:muye
        何国荣,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畜牧技术推广站(黄山区动物防疫监督所)站长。在工作中,他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自身的工作热情,当好带头人,为全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良种的引进、繁殖和改良
  何国荣先后协助养殖户引进了一批畜禽良种,如引进了杜洛克、约克夏、长白、皖花、太湖等生猪品种,为地方"三元"杂交猪的养殖和推广奠定了基础。利用摩拉牛、西门塔耳等冻精用于本地牛的改良,提高了役用能力和肉用商品价值;利用美国"黑星"、加拿大"太空之星"等奶牛冻精进行奶牛选育工作,这一项填补了当地无鲜奶供应的空白。此外,他还积极发展地方特种畜禽养殖,如七彩山鸡、美蛙、白玉蜗牛、肉狗、白羽王鸽、绿壳鸡、珍珠鸡饲养与繁殖。
  抓养殖大户的示范,促技术推广
  1994~1996年,在何国荣的带动下,三口乡刘联村成为养猪专业村。该村原是全市重点贫困村,在发展初期着重培育31户养猪大户,年生产商品猪500头以上,每年均在该村办培训班9次,编印技术资料3000余份,通过专业户的示范带动,让该村村民看到了养猪的经济效益,提高村民养猪积极性,使该村1995年一跃成为养猪专业村,年养能繁母猪达260多头,畜牧业收占农业的60%左右使该村迅速脱贫致富。
  2001~2002年,何国荣在太平湖水库的库湾地区乌石乡西汐村开展了种草养鹅技术示范推广工作。该村山多地少,库湾面积大,国家实行封山育林后农民经济来源更加减少,在这一条件下,由该村委出面贷款引进鹅苗,何国荣负责示范引导,村民种草养鹅积极性高涨,现已种殖多年生菊苣达200亩,三叶500亩,季节性牧草100亩,人均养鹅20只,人均增收500余元。
  2004年,当地个人投资兴办了"黄山野生动物养殖中心"。该中心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是一家包括特种野猪、七彩山鸡等野生动物的专业化养殖基地。经过潜心研究,何国荣逐渐探索掌握了一整套野猪驯养繁殖技术,并克服了特种野猪季节发情、产仔少的缺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管理措施得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该中心目前拥有职工 18人,专业技术人员5人,建有特种野猪养殖场4幢,80间,共1000多平方米,七彩山鸡养殖场12幢3000多平方米。由于全国特种野猪总体养殖规模较小,而需求很大,供不应求,销售前景十分看好。
  2008年,在何国荣的指导下,黄山区汤口镇冈村生态养殖场引进了发酵床养猪技术,实现了"三省、两提、一增":
  "三省",即是省水、省料、省劳力。因新兴生态养猪模式不需要用水冲洗圈舍,较传统集约化养猪可节省用水85%~90%。猪粪、尿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可被猪食用的有机物和菌体蛋白质,猪通过拱食,可节省精饲料15%~20%。由于猪场不需要清粪,饲养人员仅保证及时喂料、翻扒调匀过于集中的粪便、根据垫床干燥程度及时调整湿度即可,节约了劳力。
  "两提",即提高免疫力、提高猪肉品质。由于猪只恢复了自然习性,猪只应激少,发病率减少。由于使用了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和中草药,所生产的猪肉品质明显改善,屠宰后肉色红润,纹理清晰,优于一般猪肉。经提取里脊肉、后腿肉检验,其氨基酸及其它营养含量分别提高了10%至15%,达到无公害猪肉标准。
  "一增",即是增加养殖效益。由于节约了饲料、用水等,成本减少了40~90元/头。由于使用了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提高了饲料转化率、仔猪成活率、母猪起栏率,产仔率提高20%,育肥猪可提前一周出栏。同时,该模式充分利用了锯末、稻壳、农作秸秆等作为垫料生产优质生物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促进农作物生长之功效。所以该场养猪综合效益相对传统养猪可增加收入100~150元/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