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的开篇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孟子是性善论的积极主张者。《孟子》《公孙丑?上》里有这样一段话:“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四心说是孟子性善论的主要论点,他认为,没有四心的人就算不得一个善良的人。“恻隐之心”表达的是一种同情;“羞恶之心”,是说人应该知廉识耻;“辞让之心”,是说,每个人都应懂得礼让,知道谦辞。“是非之心”则表示,人应能辨别对与错,这是“圣人之言”。几千年来,真正读过《孟子》的中国人微乎其微,然而这并不妨碍中国依然是一个注重礼仪的泱泱大国。大多数中国人知道同情,知道是非,也懂得羞恶,懂得忍让。普通的中国黎民把这称之为“良心”。(人生哲理www.zheli999.com) “良心”是人性中天然固有的善,也叫作“天良”。天良超越了民族、地域、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是人类道德的基因。山野草民,也许说不出那么多的大道理,但他们知道,一个人做事要讲良心。一个人只要天良未泯,即使一时为恶,也有可能弃恶从善。 央视最近推出一个叫《身边感动的人》专题节目,里面报道的全是小人物令人感动的故事:环卫工人拾金不昧、拾荒老人抚养孤儿、的歌义务救助路边伤员、为不相干的人千里捐赠造血干细胞……比起那些把国库当做自家保险箱的巨贪;比起那些坐在高级轿车里,不管不顾路边奄奄一息的伤者,疾驰而过的大员。这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身影,显然那么高大。这些小人物也许说不出多少大道理,并不知道所谓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国的古训,也说不上“八荣八耻”。他们只觉得做人就应该这样,他们懂得同情,有“恻隐之心”;他们能辨别是非,有“羞恶之心”。他们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能做,这就是他们的“良心”。而一些看起来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一天到晚把“八荣八耻”挂在嘴上。实际上却轻诺寡信、见利忘义。乃至违法乱纪,不顾廉耻。人们憎恨这些人,但对他们又无可奈何,只能说他们的良心被狗吃了。可见良心就是庶民的道德,道德体现了一颗善良的心。 道德是人类善良本性的遗传,但这种遗传为什么在淳朴的底层民众身上留有更多的基因?这或许是因为金钱和权力是一口大染缸,跌了进去,原本的良心就会被染黑。以至利欲熏心,泯灭了天良。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道德楷模常常出身“卑贱”,而地位显赫者,且只是把道德当作枷锁,要别人去为道德殉葬,自己却干着寡廉鲜耻的勾当。 但人的本性毕竟善良,孟子认为善念“人皆有之”。它无关乎信仰,也无关乎教化,因为它原本就是人的“天良”。佛家也认为,只要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所以社会无论如何动乱,道德却永远不会沦丧,天良也永远不会泯灭。借用一句现在的时髦话:我们社会的基本面是好的,只不过需要我们时时去唤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