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与土地为伴的生活过后,石嫣的皮肤已被晒得黝黑。
石嫣的名字为人所知,多半缘于四年前,她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的身份,创办了中国第一个CSA项目“小毛驴市民农园”。
CSA,即社区支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和瑞士。简单来说就是:基于相互信任,消费者预付一年费用,购买农民一年收成;农民则按照承诺,完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保证农产品的纯天然无公害,而作为中间人的经营者则定期将农产品配送到消费者家中。CSA提倡“食在当地,食在当季,本地生产,本地消费”。
去年5月,在位于北京远郊马坊村的小院里,已念到清华大学女博士后的石嫣开始了自己又一段冒险:创办了又一个CSA项目“分享收获”。对她而言,这是事业,更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
分享收获
石嫣与农业的缘分,要追溯到上学期间。2006年,石嫣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读研究生,师从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2008年,正要读博的石嫣接到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名叫“地升农潮的农业研究所邀请,去研究一种新型农场经营模式,这也让石嫣成为中国第一位公费去美国务农的学生。
这家农场只有100多亩,规模不大。更让石嫣意外的是,这里的农作物不使用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出产的农产品直接供应到周边小镇的居民。后来石嫣得知,这种模式叫做CSA。
这让石嫣感到新鲜。“在美国这段生活对我影响很大,过去在人大也经常去乡村做调研,但调研完回去只能写报告,实际参与的工作很少,我们硕士班可能后来绝大多数都从事和农业无关的工作。这个模式对研究者来说,是个不错的新方向。”石嫣告诉本报记者。
于是,回国后,在导师温铁军的帮助下,石嫣在北京西郊凤凰岭租下了20亩荒地,创办了中国第一个CSA项目“小毛驴市民农园”。
如今,石嫣已开始经营自己第二个CSA项目“分享收获”。她带上一个15人的团队,租住在北京马坊村农民郎广山家400平方米的小院里,而郎广山则是“分享收获”的特约种植农户。去年5月份成立以来,“分享收获”已拥有近300户会员,石嫣团队为他们每周配送一次应季蔬菜,每次8斤或10斤。
在石嫣看来,建立信任是CSA模式最为重要的一点。“其实农户做健康农业的意愿还是很强的,只是因为他们受市惩天气的影响太大了,承担了太多风险,所以很多时候都尽可能多地使用农药和化肥,来保障自己收入,而CSA互助模式能让农民得到一个稳定的收入,而另一端的消费者对于绿色食品也有很强需求。”石嫣告诉本报记者。
生活方式
石嫣的15名员工,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在他们眼中,远离城市,住在偏僻的农村,选择与土地为伴,只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个挺好的生活方式,过去想象中的工作地点可能只有城市,但现在发现乡村真的是可以长期生活的地方,而且还不影响我做研究。”石嫣说。
石嫣把在农村的生活总结为四个字顺其自然。从本科到硕士,她也去一些机关单位或企业实习过,但她发现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把自由作为追求,那城市生活的自由度,远比不上农场工作状态下的生活。我今天早晨坐地铁去市里开会,正好赶上早高峰,其实我每坐一次地铁,都更加坚定了干这件事的决心。在我们农村的小院里,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实,可以种地,可以读书。”
除了“耕读传家”,更为重要的是,石嫣看到了推动CSA农业模式向前发展的进步,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种方式购买农作物。“这也带给我一种奔头吧,如果在大公司,你可能只是公司里很微小的一部分,每天周而复始,努力目标就是升职加薪,但我已经能够看到,我们做的事影响了一些人。我觉得人们生活的意义不是简单的吃穿住行,还要带给其他人正向的力量。”石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