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忠厚老实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网采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14 15:36:54  文章录入:玉蝴蝶之痛  责任编辑:hanliu
评价一个人,说他聪明伶俐,大家的概念就比较清楚,就是这个人智商较高,而且社会活动能力也较强;当然内心深处也许会嘀咕,这个人是否轻佻不实,是否喜欢投机取巧?
  
  如果说这个人忠厚老实,大家当然也有比较一致的思维,即这个人的品格肯定没有问题,肯定能遵纪守法,不会做出格的事;但内心深处也同样要迟疑一下,那就是这个人的智商和社会活动能力是否有不足之虑?
  
  一般人喜欢什么样的人呢?答案很直即,当然是忠厚老实的人。因为这种人厚道,可靠,不会越规,不会出乱子,无论交往,无论使用,都令人放心。
  
  因此学校的班主任喜欢听话的学生;部队的排连长喜欢听话的士兵;工厂的车间主任之类的人喜欢听话的工人;就连那些涂脂抹粉的半老徐娘,她们豢养宠物,也都喜欢自己养的小狗小猫都乖乖的,安稳听话。
  
  这是一般的,常态下的取人原则。真正明白事理,要干大事,要创大业的人,他不会重用憨厚、死板,只知循规蹈矩的人,而更喜欢用聪明、机变,敢于离经叛道的人。
  
  鲁迅当年曾说过,忠厚是无用的别名。忠厚作为一种个人品格,当然没有话说,是应当赞许的。但是忠厚的人往往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死守各种法令、法规,不能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有所突破。上级规定走路要先迈左脚,他任何时候都不会先迈右脚;上级规定吃饭要嚼三十六下,他无论如何都不会多嚼或少嚼一下。这样的人守成还马马虎虎,创新则更本不足。
  
  因此民间也有谚语:“宁可出败子,不可出呆子。”
  
  这样的人物最突出的代表是孔子的得意学生子路。
  
  子路最尊重孔子,把孔子的教导记得很牢。孔子有一条教导是:君子即使死,帽子也不可歪斜。子路在卫国与叛军交战时,帽缨被砍断,帽子也被碰歪。他记起孔子的教导,急忙放下宝剑,扶正帽子,连接帽缨,准备再战;结果被叛军砍成肉泥。孔子得讯后伤心得连当晚准备吃的肉酱也吩咐倒掉。
  
  李白也曾在《嘲鲁儒》一诗中嘲笑那些死背教条,不会变通,根本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本领的山东儒生:“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还有那个历来许多诗文都称赞的古代青年尾生,他和一个姑娘在桥下约会,姑娘未至,大水却来了;他不肯失信,不肯离开桥下的约会地点,结果抱着桥柱被水淹死。史称“抱柱信”,或“尾生之约”,认为这是一种信守承诺的美德;可是我们看到,这个尾生其实是一个死守教条。丝毫没有灵活性,根本不知变通的大傻瓜,他如此傻相可掬,即便不淹死,那姑娘也不会爱他的。
  
  人生如战场,人生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情况,因而要求人们能时刻调整自己的思想,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如果死抱某些陈规陋习,死守某些规矩教条,不能因地之宜和因时之宜加以灵活应用,那么这个人就有苦头吃了。
  
  春秋时有个宋襄公,被毛泽东称为“蠢猪”式的人物。他高举“仁义”的大旗与楚国去作战。在“泓水之战”中,敌人渡河一半他不攻击,敌人队形还乱他不攻击,他信守“仁义”的原则,决不乘人之危,等敌人全部准备好了他才下令攻击,结果被楚军打得大败,自己也受伤后死去。
  
  宋襄公的人格魅力还是很不错的,即使现在,还有许多人为他翻案,称赞他的骑士精神。然而社会要求的是有真才实学,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人材,不是华而不实,沽名钓誉的谦谦君子。这点还是孙子讲得对,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往往是那些灵活的,有人际交往经验的,甚至有些无耻的,有些“小人”气质的人,能多获得做官和升官的机会,能长期占有要津,慑居高位。而那些循规蹈矩,清高自许,孤高自傲,板板一十六的人,则对不起,只能请你长期混迹草莽,或长期沉沦下僚。你虽然诗成七步,才高八斗,笔走龙蛇,出口成章;但你不明事理,不懂权变,不肯拍马,不够无耻;等这些问题都修养好了,再考虑你的升官吧。
  
  忠厚老实和死板无能;聪明伶俐和阴险狡诈;虽有质的区别,但其距离仅仅只隔了一张纸,穿过这张纸就会走向对面。所谓好人和坏人,能人和庸人,其区隔也不远,就是对于社会法令和公共道德的遵守程度。遵守过死,就会缚手缚脚,难于行事;遵守过活,则有可能违法乱纪,枷锁上身,千夫所指。这个度很难掌握,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由能人变成庸人,由好人变成坏人,由哲人变成罪人。
  
  其实忠厚老实和聪明伶俐,大半是由其素质决定的,所谓“江山好改,本性难移”,人的气质决定人的性格,人的性格决定人的实践,人的实践决定人的命运;而人的气质一时是很难改变的。我这里引经据典地举例,煞有介事地分析,实际上也都是空话,于人的命运的决择和社会面貌的改观是丝毫没有作用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