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就是学做人,学做一个好人,学做一个明白人。儒家讲“止于至善”,佛法确实将这句话圆满做到了。“至善”是善达到极处,达到究竟圆满。儒、佛都有一套达到至善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基础,可说是完全相同。儒家教学首先列出“三纲、八目”,佛法教学首先提出“四弘、六度”,这两者的精神与内容非常接近。可见孔老夫子与释迦牟尼佛的思想、见解、教学、行持,不谋而合,正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六道众生最容易得度的是人道,所以菩萨示现成佛也在人道。我们这一生能够得生人道,机会非常难得可贵,可贵在容易觉悟、容易得度,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机缘。而这个机缘并不长,因为人的寿命很短促,纵然活一百岁,也是一弹指、一刹那而已。寿命短,显得这个机缘格外可贵,因此得人身若不闻佛法,实在可惜;而得人身没有机缘闻佛法之人,确是占大多数。在现代,佛法借着科学技术,普遍向全世界宣扬,无论信与不信,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是世间人有福。若在这一生中,真正能脱离六道轮回,就是真的成就。反之,这一生不能脱离六道,来生依旧免不了轮回;这一轮回,不知道要轮回到哪一劫,才能再遇到佛法。绝对不可能生生世世都遇到佛法,若生生世世都能遇到,我们早就成佛了,可见这相当不容易。
遇到佛法,大家都希望在这一生中成就,这并非难事,确实每个人都能做到,关键就在觉悟。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觉悟;将毛病改正,这是修行。要是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无从改起。但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很难,他总以为自己样样都对。而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过失,自以为是。菩萨与凡夫不同之处,就是菩萨没有“自以为是”的观念,只知道自己毛病太多,天天反省,天天改过,这是觉悟的人。迷人自以为是,即使反省也认为自己没有过失,过失都在别人。殊不知见到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几时见不到别人的过失,自己的过失就没有了。 |